当代名家7倪茂才

北京哪个医院皮肤科好 http://m.39.net/news/a_6508755.html

当代名家(7)

---倪茂才

part·1

生平简介

倪茂才,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兼戏曲剧院京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员,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倪茂才是京剧高派传人,师承李和曾、徐保忠、张荣培、谭元寿、钱浩梁等著名京剧艺术家,年,倪茂才在邯郸拜李和曾为师。代表剧目:《逍遥津》《斩黄袍》《辕门斩子》《碰碑》《哭秦庭》《胭粉计》《孙安动本》《高高的炼塔》等。年,与于魁智等30名演员一同拜中国戏曲教育家叶蓬为师。现任吉林省文联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

京剧《碰碑》倪茂才饰演杨继业

part·2

艺术特点

倪茂才老师的唱腔虽然高亢有余,但是却是缺乏一种厚重,有一些发尖,并且与老旦颇为相似,虽然高庆奎最初也唱过老旦,但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也有人称倪茂才老师是“高派老旦”

京剧《赠绨袍》中倪茂才饰演范睢

part·3

艺术经历

吉林省京剧院里,锣鼓齐鸣、戏声入耳。倪茂才正在排练他的汇演剧目《逍遥津》和《辕门斩子》。倪茂才是京剧高派的继承人,他高亢、嘹亮的声音征服了无数戏迷,可谓“一副嗓子走天下”。他代表高派参加此次汇报演出。他说:“这不仅是一次汇报演出,更是一次展示。”倪茂才是高派的继承人,但他却有一件特别苦恼的事: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弟子可以将高派发扬光大。高派的特点就是声音好,唱腔亮,倪茂才是京剧界嗓音极亮的极少数人之一。正是因为对声音的这一要求,倪茂才至今未收到合适的弟子。国家相关领导也为这事十分着急,甚至对倪茂才说:你去找吧,如果找到合适的,中国戏曲学院免费培养。可见力度之大。

京剧《逍遥津》倪茂才饰汉献帝

part·4

师徒之情

李和曾先生是当时所有艺人里第一个入党的,所以人们都称他“党员艺术家”。先生名气特别高,却非常有亲和力,倪茂才第一部高派的戏《逍遥津》是先生在我的小宿舍里讲完的。有一次先生在山东临清演出,倪茂才看到了众多观众慕名而来,是那么地喜欢先生、喜欢京剧,我突然明白,不是京剧没有了观众,而是倪茂才的演出不够吸引人,没有号召力,这更坚定了倪茂才继续努力学习的心。先生在北京,我在邯郸,倪茂才只能把先生唱的讲的都录在磁带里,每天听、每天学,《斩黄袍》和《哭秦庭》就是这么一点点学下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倪茂才还吸收了一些别的唱法,先生听了之后,非但没有责怪我,反而鼓励我说,“只要观众喜欢,你就可以继续按照你的想法去做

倪茂才和师父李和曾合照

part·5

京剧小故事

小时候听着广播中经常播放的现代京剧,少年倪茂才深为《红灯记》中英雄李玉和的气概所震撼,他暗下决心:我要学戏演英雄!小学时县里招演员,他亮开嗓子唱了一首《红星照我去战斗》,那毫无拘谨的神态令考官们颔首微笑。没想到复试时他却被刷了下来,不为别的,只是觉得他太瘦小。委屈的倪茂才冒雨赶到70公里外的下一个考场找到主考,说:“老师,我才10岁,以后还得长呢!”看到这个年幼的孩子被淋得水鸭子一样,老师们都被感动了。

京剧《智取威虎山》倪茂才饰演杨子荣

精彩唱段

京剧《逍遥津》

倪茂才饰汉献帝

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

想起了朝中事好不伤悲。

那曹孟德与伏后冤家作对,

害得她魂灵儿就不能够相随。

二皇儿年岁小孩童之辈,

他不能到坟前奠酒三杯。

我恨奸贼把孤的——转

牙根咬碎!

上欺君下压臣做事全非,

欺寡人在金殿我不敢回对,

欺寡人好一似猫鼠相随,

欺寡人好一似家人奴婢,

欺寡人好一似墙倒众推,

欺寡人好一似棒打鸳对,

欺寡人好一似木雕泥堆,

欺寡人好一似孤魂冤鬼,

欺寡人好一似猛虎失威,

欺寡人好一似犯人发配,

欺寡人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漂浪打、

浪打风漂就不能够回归,

欺寡人好一似残兵败队。

又听得宫门外喧哗如雷。

京剧《孙安动本》

倪茂才饰孙安

未曾开言我的热泪滚,

谢万岁容臣再奏一本示天恩。

自古前朝多鉴证,

明君驾前多有诤臣。

虽然是看似盛世太平景,

莫忘了民间还有那灾难还有那疾苦情。

万不能任人唯亲偏听信,

任权奸蒙君王,

结党营私恣意横行残害黎民。

有道是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水可载舟亦覆舟,

民众君轻要记在心。

孙安动本我不惜命,

为黎民为百姓为的是大民江山万年春

辅导员老师说:浅析戏曲中的“三月三”

众所周知,戏曲是中华民族艺术大观园中的瑰宝,也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传唱至今,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民俗是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中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与老百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戏曲学和民俗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不仅在学术上保持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也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通相关之处。戏曲学是将戏曲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的学科,属于对戏曲艺术的宏观分析,自然离不开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知识。而民俗学是通过传承和对比民俗资料,研究整个民间生活和文化的学科,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也自然牵涉到戏曲学的研究范畴和背景知识。“世界上任何一种戏剧形态都不如中国传统戏曲与民间风俗关系密切。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的,又是伴随着民间风俗成熟和发展的。民间风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间风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学习研究戏剧戏曲学的人,必须要掌握一定程度的民俗学知识,否则面对戏剧戏曲学中大量的民俗学背景知识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同样,学习研究民俗学的人,也不可能一点都不了解戏剧戏曲学,否则我国人民如此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就无法深入研究下去。本文仅从戏曲学中的一个小小的侧面来探讨戏曲与民俗的深厚关系,亦即戏曲演出与节日时令的关系。“中国的节日时令与戏曲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人非常重视节日,一是因为节日与原始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如二月二龙抬头、寒食节、七夕节、中元鬼节等都与原始信仰有关;二是因为古时节日与农事相互关联,农时对社会经济,甚至社会的安定都有重大关系。”这里主要谈谈戏曲传统剧目中,牵涉到“三月三”的一些经典老戏。“三月三”是汉族及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日期在农历的三月初三,也称作“上巳节”。相传,这一天是黄帝的诞辰之日,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称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昆曲的《桃花扇》既是戏曲舞台上的经典作品,也是明清传奇文学中的名著。在这样一部家喻户晓的力作中,主人公有一句唱词“三月三刘浪到了”。本身“三月三”就是春暖花开的大好时候,也是人们心花怒放的季节。这就注定了这个时令与爱情密不可分,因此很多戏曲题材抓住这一时令,挖掘出了很多民间故事。京剧中所展现的“三月三”的爱情故事,与其他剧种大相径庭。在京剧中,有两出非常著名的武戏,分别是《蜈蚣岭》和《艳阳楼》,久演不衰。这两出戏里,都有一句相同的唱词,叫做“三月三日正清明”。《蜈蚣岭》说的是好汉武松在三月三日这一天,行至蜈蚣岭时看见一位老汉啼哭,并上前问起情由,得知老汉的女儿在上坟时被恶人抢掠而去,勒逼成亲。于是武松拔刀相助,救出民女脱险。《艳阳楼》说的是高俅太尉之子高登在三月三日这一天,带领着教师爷和家丁们逛庙会,遇见民女貌美,于是强行强夺,并且将其囚禁于艳阳楼。这位民女的兄长见妹妹被抢,一直奋力追赶高登一伙,恰遇梁山后嗣几人,如花荣之子花逢春、呼延灼之子呼延豹、秦明之子秦仁等,于是大家同心协力,救出民女,打死高登,火烧高登的府门,为民除害。这两出戏,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这两出戏都取材于《水浒传》,故事情节也大同小异,都是伸张正义的故事。不同之处在于,《蜈蚣岭》是一出短打武生戏,主要塑造的是武松这个正面人物形象,突出了武松的侠肝义胆和武艺高强。《艳阳楼》是一出勾脸大武生戏,并且武花脸和武生都可以同唱这出戏,主要塑造的是高登这个反面人物形象,突出了高登的蛮横无理和飞扬跋扈。其实,京剧的传统剧目中,无论是以正面人物为一号人物,还是以反面人物为一号人物,最终都是宣扬正义的,表达了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思想。这是因为,“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大量剧目还是以忠孝节义为题旨的道德戏曲。忠、孝、节、义从思想范畴讲,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封建道德体系,具有多层次的结构。换句话说,即当时属于统治阶级范畴的帝王将相,权豪势要以及依附他们的流氓、地痞、恶棍、无赖和属于劳动人民范畴的农民、工匠、商贩、读书人等广大百姓,虽然同受忠孝节义道德观的支配,却因其所持之爱憎态度,是非观念各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道德风貌。”[3](P22)还有一出京剧叫做《打侄上坟》,也是久演不衰的应节戏,每逢清明时节总有上演。这出戏本是全部《状元谱》中的两个折子,即《打侄》和《上坟》,说的是陈伯愚的侄子陈大官的故事。他是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少年,借着叔父陈伯愚开仓放粮之际来领取救济,反被叔父教训一顿,责备他不求上进、自甘堕落。但是陈大官也有一点良心,还去亲生父母的坟前祭奠,于是重念父母的遗愿,痛改前非,立志发奋用功,求取功名。由于全部《状元谱》中最精彩的看点都集中在这两个折子里,所以后世一般只演出这两个折子。戏中,陈伯愚也有一句唱词是:“三月三日正清明”。可见,京剧的应节戏大多在戏词儿中就开门见山地唱出来,给观众以提示。不仅是作为国粹艺术的京剧有一些“三月三”的戏,很多地方戏更是屡见不鲜。例如:汉剧《断桥》中有词“三月三游西湖春暖如火”、沪剧《顾鼎臣》中有词“三月三,正清明”、沪剧《雾中人》中有词“那一节始于三月三”、淮剧《刘二姐赶会》中有词“三月三天气暖洋洋”、评剧《无双传》中有词“七月七盼到了三月三”、越调《李天保娶亲》中有词“正月好推到三月三”、越剧《血手印》中有词“三月三半夜三更起盗心黄金抢”,等等。其中,黄梅戏作为一个在地方戏中影响较大的剧种,有很多描写“三月三”的剧目。例如:《花田错》中,有一句“大不该三月三让你出漏口”;《蓝桥会》中有一句“年年踏青三月三”;《送香茶》中有一句“三月三去采桑母女们两个”。这些剧目都是故事情节简单,充满生活情趣的小戏,也恰好符合黄梅戏的“三小”特征,即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戏。其实,这个“小”,还可以理解成题材上的小,也就是剧情并不牵涉“大”的题目,并不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等大的范畴,而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家长里短的小事儿。在这些戏中,小生、小旦、小丑都是年轻可爱的人,男性中既有风流儒雅的书生,也有滑稽可笑的小贩;女性中既有美貌如花的少女,也有年轻守寡的妇女。他们借着“三月三”这个日子出外郊游,遇见异性,就一见倾心,私定终身。从艺术形式上说,类似黄梅戏的这种地方戏,旋律清新明快,朗朗上口,唱词也通俗易懂,并且句数很多,非常适合表达这类情感。如果换到了京剧,就显然格格不入。因为京剧的独特的唱腔结构不适合冗长的唱词,更不适合用复杂的程式化表演去展示男欢女爱。以上谈论的都是戏曲中的传统戏,那么在戏曲的现代戏题材中,有无“三月三”的戏呢?有,但是不多见,因此显得格外难得。有一出创作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剧叫作《红色联络站》,这出戏根据歌剧《三月三》改编而成,描写的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地下党同志配合红军在白匪统治区建立红色联络站,进行反“围剿”活动的故事。剧中,主人公一出场,就唱“三月里来三月三”,而故事的情节和唱词的内容都与传统戏中的“三月三”毫无关系,完全是革命题材的红色经典作品。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出红色剧目具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属于那个众所周知的年代的艺术产品,但是也有其一定的艺术价值,毕竟为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做了探索。这就是戏曲事业中反复提倡的“旧瓶装新酒”、“移步不换形”。总之,通过对“三月三”系列戏曲剧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戏曲与民俗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戏曲学和民俗学这两门学科的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的渗透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多。

排版编辑丨朱轩慧郝雨萱刘馨谊郑敏

文字编辑丨朱轩慧郝雨萱刘馨谊郑敏

审核丨王昊炜贾梓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