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近芳何以称之为ldquo杜派rd

提起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无人不晓,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衣演员,她的扮像俊美,功底扎实精熟,唱腔格调清新高雅且嗓音极佳,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形成了京都人人争看“张(君秋)杜的盛况。当时一元一张的门票价格已属不菲,但稍为晚点便可能买不到。特别是她与叶盛兰先生的同台演出,更是珠联璧合,满场生辉。其早期作品如京剧《柳荫记》、《吕布与貂蝉》等是场场爆满,风靡一时。他们这种合作的对外演出,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京剧院的一流水平,可与当时实力雄厚的北京京剧团相抗衡。而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成就的杜近芳,当时不过才20岁左右。

杜近芳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绝非偶然。首先她本人天赋极高,不少旦角演员的扮像也很不错,但缺乏她那种气质美。她的嗓音宽而不俗,亮而不刚,柔而不媚,唱来婉转缠绵,收放自如,犹如莺啼幽谷,泉鸣石上,听后有绕梁三日之感。此外,作为一个青衣演员,却能演漂亮的花旦戏乃至刀马旦戏,说明她的功底深厚,文武不挡,是一位难得的全才演员。除自身条件外,杜近芳的师承是著名京剧教育家王瑶卿老先生。王瑶卿声望很高,像梅兰芳、程砚秋以及张君秋等这些大师们都曾先后得到过他的帮助和指点。近日在《京剧谈往录续编》一书中见到一篇回忆王瑶卿先生的文章,谈到王老晚年的诸多弟子,如谢锐青、刘秀荣等,实际上杜近芳更早,是王老晚年倾注心血最多的学生,也许可以说,没有王瑶卿便没有日后的杜派艺术。后来杜近芳又拜在梅兰芳先生门下,获梅派艺术真谛。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燕园的未名湖畔攻读之暇,参加了北大学生京剧社的活动,为同学演唱操琴,曾在北大小礼堂内粉墨登场,先后演出过《拾玉镯》、《乌盆记》、《梅龙镇》、《空城计》等传统剧目,而且,还演出了大型现代京剧《白毛女》,就是按照李少春和杜近芳的路子演的,并在北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大约是年夏,杜近芳本人来北大演出,叶盛兰先生同来,相当轰动。剧目是别开生面的《桃花村》,可能是考虑到师生们对京剧的接受能力,才选择了这出既好懂又热闹的花旦戏。那天晚上的演出果然是十分火爆,精彩迭起,掌声如雷,杜近芳在台上满身是戏,眼波流光荡漾,将那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刻划得活灵活现,我看过不少著名青衣演员的表演,在做工上都不如她。

杜近芳成功地演出了许多具有自我特色的剧目,特别是几出悲剧,影响深广,对京剧贡献殊多,有如京剧百花园中的一株幽兰,令人流连忘返,从而确立了杜派在菊坛中的地位。杜近芳塑造出了众多的优秀中华女性的典型,但她们的归宿却往往是悲剧性的。如潇洒俊美的祝英台(《柳荫记》)、刚烈纯真的谢瑶环(《谢瑶环》)、缠绵徘恻的李香君(《桃花扇》)、纯情勇敢的白素贞(《白蛇传》)、坚贞贤惠的林娘子(《野猪林))等,其结局都令人泪下。除此而外,她还首次成功地扮演了“京剧的喜儿”。凡是当时亲眼见过杜近芳演出的人,无不为她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深深打动,只可惜当时条件所限,这些艺术形象未能及时保存下来,唯有《野猪林》因拍成了电影才得以留传至今且魅力不减。这也给我们以教训,就是要把那些优秀表演艺术家们处于巅峰时期的音像资料及时地保存下来,因为在高峰期的作品才最具有代表性。

杜近芳是学梅的,梅派是其艺术基础,但她的风格又不全同于梅派,而是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和创新,不仅二者的代表剧目不同,唱腔和唱法也各异,杜腔听来俏丽清新,行腔则悱恻缠绵,吐纳收放自如,与梅腔不同。我还觉得杜腔的另一特点,就是表达效率高,即同种腔调同等时间内,往往是杜腔表达的内涵更多,而且动听,这与吐字行腔的高妙技巧不无关系。如《桃花扇》里李香君的那一大段反二黄,前后达三百余字,但她唱来举重若轻,而且成了她的名段,实属不易,这是京剧唱词从过分程式化向生活化的改进。学唱杜腔不容易,这也不奇怪,因为阳春白雪的东西,普及起来都比较困难。杜腔还善用二黄和反二黄等来抒发悲枪缠绵的感情,其中四平调的运用更有独到之处。简单的四平调到了杜近芳手里便可以派上大用场,成为大段抒清的著名唱段,如《柳荫记》中“思兄”一段,当祝英台唱到“八月桂花香,九月菊花黄,十月寒霜降,不见我梁郎”时,听众无不为之动容。更为创新和复杂的四平调是在《谢瑶环》里,那一大段唱腔又分为四小段,即便是专业演员也难唱好。开始过门的设计十分动听,打头一句“到任来奉圣命把豪强严办,一霎时正气升春满江南”,一个“霎”字,杜近芳唱来用脱口喷出,听上去很有气势,一下子就把春满江南的喜悦豪情烘托出来了。下边“盖世奇男”结尾处的拖腔收得更妙,真是一波三折,听来令人荡气回肠。其它三小段亦各具特色,第四段“巡按嫁才郎”一句,音调由高转低跨越了一个八度,却又能做到“软着陆”,实属不易,没有相当功力是唱不了的,可见杜腔不愧为京剧唱腔中的妙品。

在著名剧目《野猪林》中,当时堪称菊坛三杰的李少春、袁世海和杜近芳获得了一次宝贵的合作机会,同台献艺,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才华,真可谓珠联璧合,使观众大饱眼福,此戏拍成了电影,得以永久保存下来,留传后世,是京剧界的一大幸事,它集中体现了建国后京剧艺术的发展和成就。历来上演的林冲戏很多,但完美如《野猪林》者,尚未曾见。李少春自导自演,其贡献当推为首,他本人又有活林冲的美誉,演来一派大师风范。袁世海扮演鲁智深豪放大气,神形兼备,难以再得。但如当时缺了杜近芳,《野猪林》肯定不会如此精彩和成功。全剧中林娘子的戏份相当重,从“东狱庙”、“长亭”到“制寒衣”,她都有优美的唱段和上乘的表演,看后令人心绪难平。尤其“长亭”哭别,杜近芳是如此地投入,以致演唱时泪随声下,观者亦为之烯嘘。其实她演戏时一贯如此,无丝毫脱离剧情的卖弄,就像是真人真事一样。在最后赶制寒衣一场中的二黄唱段,尤为怆凉感人,它不同于传统梅腔,而属于杜腔之佼佼。《野猪林》的成功虽不能说是绝后,也当属空前,它可能是最具魅力的一部京剧电影了,四十年来受到了几代人的青睐。

可喜的是近来杜派戏又开始出现在舞台上,杜近芳的弟子们的演出,又再现了当年杜近芳的几分光彩。一些当今的顶尖演员也演出不少杜派戏,如《白蛇传》、《谢瑶环》、《野猪林》等,但与原著相比,总觉不如,感觉声腔和表演都还不完全到位,这反过来也说明要成为一个大师级的表演艺术家是多么地不容易。改革开放以来,京剧复兴,各流派新人辈出。今天,京剧界的大师们不少已相继离去,最有影响的人物已屈指可数,毫无疑义,杜近芳应为其中之一。杜派是否成派,有人尚存疑义。我认为杜腔既已从梅腔中派生出来,已不同于梅腔,更有别于张腔,是一个独立的客观存在,而且在观众中有巨大影响,所以还是以称“杜派”为宜,这有利于杜派风格的进一步发展。目前还有一个发展杜派的好条件,这是其它派别所没有的,那就是杜近芳本人尚健在,这实在是杜派之大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