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在竹里丨
隐于闹市,诗意栖居
可清谈,可饮茶,可读书,可唱曲,可写字
不定期举办小型展览、课程、讲座
游于艺,至于道
红莲徐徐绽矣,又是一年盛夏。何以度夏?手不离扇。此时宜午后小憩,醒来看一场《桃花扇》。
说起扇子,众所周知在最初东周、战国铜器上就刻画了长柄大扇。魏晋南北朝,清谈之风盛行,在那些文人之间,“麈尾”、“羽扇”开始出现。隋唐,则流行纨扇。“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李碧华描述爱情时言,什么叫做多余?夏天的棉袄,冬天的扇子。因此,团扇也被赋予了闺怨的永恒主题。
缂丝团扇
北宋,折扇从日本、高丽传入,渐渐在士大夫、骚人墨客之间流行。歌舞百戏也会使用扇子当道具,正如沈从文所言:“杂剧艺人不分男女腰间必插一扇;元杂剧中扇子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道具,习惯上女角多用小画扇,大臣儒士帮闲多用中型扇,武臣大面黑头等则用白竹骨大扇,有长及二尺的。演员借助扇子表现角色的不同身份和心理状态,妙用无穷。剧目和文学作品中也有以扇为主题的,如‘桃花扇’、‘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晴雯撕扇’等,可见其影响之大。”
古代折扇
而今天所要聊的便是那“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桃花扇。刹那,我们又回到了那个桃红柳绿、纸醉金迷;日夜笙歌、耳边丝竹的秦淮水榭。看见了潇洒俊逸、手执折扇的侯方域(~)正在高楼下徘徊。画梁绘,珠帘垂。清辉碎,月如醉。《板桥杂记》有写:“纨茵浪子,潇洒词人,往来游戏,马如游龙,车相接也。”在那个崇尚奢侈、世风开放、时局动荡的晚明,文人们喜欢去烟花巷地喝酒吟诗,顺便畅谈政治。而侯方域正是“明末四公子”之一。
《桃花扇》李香君(单雯饰演)
目前常见的昆曲《桃花扇》舞台版本是省昆的《桃花扇》及老的一版。当年也是因为《桃花扇》,让我们惊艳在年轻演员施夏明和单雯的衣香鬓影中,也感慨历史的一段风流与遗憾,久久沉浸,无法忘怀。
秦淮河上众歌姬
(一)桃花盛开,初见定情他们的初见是个风和日丽,桃花盛开的暖春。秦淮旧院于是17世纪中后期,仍然繁华绮丽。歌女名妓情思万种,志士才子风度翩翩。才华诗情的碰撞,温柔乡中安放着政治抱负。
金粉未消亡闻得六朝香(施夏明饰)
侯李二人正青春年华,一见倾心。此刻,扇子成了一件浪漫的媒介。侯朝宗听李香君吹着箫,情不自禁取下扇坠往楼上抛,正中香君怀里。香君满面通红,含羞微笑。女方遂用汗巾包了樱桃扔下回礼。于是,这便定下了情。李香君个头不大,小巧可爱,肌肤细腻,时人还给了她一个雅号——“香扇坠”。她当年跟着著名的苏昆生学戏,非常擅长昆曲,尤其是《牡丹亭》、《琵琶记》。
新婚之夜
梳拢之日,侯方域又赠香君宫扇,永为结盟之物。并题了七言绝句一首: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而这把扇子日后也成为了贯穿故事始终的一个信物。
(二)桃花命薄,扇底飘零当时侯方域并没有太多的经济基础,而大喜日子的妆奁是奸臣阮大铖提供的。香君的可贵之处正在此,当她知道了一切,就把华服珠宝统统换了下来,宁可穿着素服。她是属于柔婉中带着刚硬的女子,甚至比优柔寡断的男性文人要爽烈、干脆得多。
这一来便得罪了阮大铖,侯方域也因此遭受迫害,只得四处漂泊。李香君因为面容姣好,擅唱昆曲被小朝廷相中,要选入宫中献歌,乃至让她适嫁。香君坚决不从,要为她的侯郎守节,因此撞破额头,只见淋漓的鲜血飞溅,正好洒到了素洁的扇面上。
血染扇朱颜颓(龚隐雷饰)
杨文骢(戏中一角)说,这点点洒洒的血迹倒像极了桃花,因此顺手补画成了一片绯红的桃枝。若我为男子,也会感动于这样深情的女子罢。千斛珍珠又算得了什么,只要是侯郎的一番心意,一件随身之物,便足矣。一句承诺,哪怕天各一方,也会郑重遵守。然而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已经很少“睹物思人”。
(四)贪痴嗔怨,归于徒然香君将这把桃花扇交付给苏昆生,他日若与侯郎相逢,这就是最好的书信,一切无声胜有声。后来,苏昆生果然遇到了侯方域,并将扇子交与。侯方域才知晓了发生的一切,感怀于香君的真切,他又重回当初的媚香楼寻访佳人,但此时,早已人去楼空空寂寂。
这一出叫做《桃花扇·后访》,其中有一支格外好听,词亦动人——
“寻遍,立东风近午天。那一去人难见。看纸破窗棂,纱裂帷幔,裹残罗帕,戴过花钿,旧笙箫无一件。”那一去人难见
这期间,历经繁华到沧桑,欢喜到落泪。虽然外面桃花开得密密麻麻,院子却关得冷冷清清。秦淮的粉黛佳人都散的散,名士也各自奔走天涯。
奸臣阮大铖
也许,现在的人已经很难理解「立志守节,岂在温饱」的执念了。但是台下的我们分明为台上的戏感到内心悲凉。从侯李相遇开始,其间离多合少。《惊悟》一折中,清兵入关,山河破碎。舞台上的侯方域脱下外衣,只剩下转过身去的一抹萧瑟背影。
对于一介书生,挽狂澜无力,投新主无颜。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心爱的人又在哪里?茫茫世界,却没有容身之处。国自寥落,人自飘零。太匆匆,扇点桃红,花月梦醒。诉不完离愁万种,啼不尽鹃血满胸。
(三)重觅佳人,楼头题画《桃花扇》述说的不仅仅是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更是南明王朝的悲哀。关于桃花扇的结局,舞台上有两种不一样的处理。
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像《桃花扇》中,结局是撕扇的。两人在道观相遇,劫后余生,喜极而泣。当他们拿出桃花扇相认,法师一声断喝:“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两人一身冷汗,如梦清醒,于是一人一边高举桃花扇,生生撕成两半!
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
对于红尘中的读者、看戏人,也许非常不理解,为何活生生拆散一对恋人。但是在当时大环境下,我们也许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意图。对晚明的名妓名士来说,命运带给他们的并非仅仅是国破家亡的黍离之哀,更是这般繁华与凄凉的对比、盛宴与殉葬的落差。“人面桃花”之诗自古已经不知唱了多少遍,“人去楼空”的寥落每个人都会经历,时间与世事不断流转,无常的歌总是唱不完。台上曲终人散后,我们所做的就是珍惜当下的欢乐。
相较之下,老版本的处理是——
栖霞山古庙,暮色苍茫。为寻侯郎走累了的李香君及苏昆生在休憩之时,重温了《牡丹亭》中的皂罗袍。吟唱之间,隐约听到人声相和,那声音是从道观飘来的,很像侯方域。
道观内确实是侯方域,但是他没有开门。编剧说,可以被解决的矛盾并不是真正的矛盾;可以被拯救的悲剧亦非本质上的悲剧。就侯李来说,推开这扇门、见到那个人,很是轻便,但推开之后呢?不见是悲,见则愈悲。
桃花薄命,扇底飘零。晚明的那些名妓才女们又是几个命运好的呢。不论是《桃花扇》中的李香君还是其他诸如董小宛、顾媚、陈圆圆、寇白门,马湘兰等等。红颜薄命,情深不寿。不过,这一段段风流的爱情故事,也正因为存在种种遗憾,才更让我们这些后人缅怀不尽。
------------------------------------
在竹里·诗意的栖居
小隐于市,大隐于美;静谧清幽,自然自在
展览丨下午茶丨会客厅丨昆曲·京剧丨书画社
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