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一道微光,汇聚起来,就是一条璀璨的星河。
大运河传媒今起推对话类全新版面“一席谈”,汇聚思想“星光”,照亮前行的路。在这里,可以是记者与被访者的对话,也可以是特邀嘉宾之间的对谈,还可以是各界人士的跨界“论”谈。一域、一事、全局、大势,均可谈,所谈话题不设条框。
“一席谈”,邀您出“席”赴约。
扬州文化学者殷伯达讲述那惊艳过人间的北湖文人轶事
那一片洒落星光的湖面聚集过一群有趣的灵魂
殷伯达
从事扬州文化工作三十余年,自上世纪90年代初,先后在《当代小说》《当代作家》《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报告文学百余万字。长篇扬州评话《一代儒将陈毅》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原创扬州曲艺《盛世红伶》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出版《孤灯是语》《偶落人间》等。
4月18日上午,北湖湿地公园迎来开园仪式。
对于扬州人来说,北湖,可不仅仅是一处风光秀美的湿地公园。二三百年前,那里曾聚集过一群极为有趣的灵魂。
当时的北湖,是一片接一片的湖,分别叫黄子湖、赤岸湖、朱家湖、白茆湖、新城湖、邵伯湖。那些隐士们,将自己的身影和名声,悄然隐在这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水之中。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遁迹隐士,让这片湖水有了非同一般的文化品质。北湖那一片天上的余辉,照拂着扬州一代又一代文人们独善于守静、持恒于求索、执念于淡泊、锐意于创新的文化个性。
4月18日,我们邀请到扬州著名学者,著有《偶落人间——扬州北湖地区明末清初的隐士群落》的殷伯达先生,为我们讲述,那些偶落在北湖,惊艳过人间的文人轶事。
《北湖小志》插图北湖是浩渺无际的文化磁场
记者:殷老师您好,今天是北湖湿地公园开园的日子。我们现在看北湖公园,湖光无垠,风景秀美,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一片人文积淀极为丰厚的湖水。在明末清初,曾有太多著名的文人,选择隐居北湖。他们的故事并没有随着时光而湮灭,我们要感谢焦循,这位一生都居住在北湖的大学者,将北湖的风土人情、文人轶事一一记载。我们同时还要感谢您,您在年出版的《偶落人间》,用优美抒情,同时极富力量感的语言,再次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北湖之上。
殷伯达:描述北湖,研究北湖,自然还是首推《北湖小志》。焦循的那部书,卷首有北湖图和旧迹名胜图。文前,是一代鸿儒阮元的序言。焦循与阮元,是北湖的秀水滋润出的最后一批扬州文坛的大家。北湖,是因为这两位大儒而名重一时的吗?不是。在他们之前,还有一批又一批富有传奇色彩的遁迹隐士。是他们,纯净了北湖的品质,激活了北湖的诗心,涵养了北湖的灵性。后来,北湖之名遁迹了,但北湖的那一片天,永远还在。我在写《偶落人间》时,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不仅仅是《北湖小志》,还有众多典籍文书。我非常惊叹,在多年前,扬州北湖的文人书生,心驭中国传统道德礼义中的真善美,营造出一方有别于任何地域的精神家园,让后辈的我们,只能不断仰望。
试想,如果你是一位三百多年前文化的探幽者,你背负行囊,出城,远足北湖,一旦进入便很难找到出来的路。浩渺无际的文化磁场,会令你迷失了前路与归途的方向,会令你迷恋上这一片让人忘却名利与功禄的净地。
北湖有没有热情招待过客人?
记者:您刚才提到,一进入北湖,就很难找到出来的路,那是一片浩渺无际的文化磁场,北湖有这么神奇吗?
殷伯达:我先说一段李渔的故事吧。大家都知道,李渔在清代文坛,是一位传奇人物。李渔来到北湖,就是为了拜见徐石麒而来。李渔的造访很突然,令徐石麒无法避而不见。于是,徐石麒把他载至湖中,听李渔侃侃而谈,“默坐终日”。“默坐终日”,也许是徐石麒想起了李渔的那句话:“我以这才换那财,两厢情愿无不该。”无论精神的贵贱与人品的俗雅,有奶便是娘,乃徐石麒之恶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徐石麒对李渔的态度或许有不合时宜的偏执。但北湖真隐士,就是这般的为人行事风格。“默坐终日”,对于如此的冷落怠慢,李渔这位入世极深的传奇式多才多艺者,并无怨恨。在他后来的回忆中,真诚地承认,他在专治词曲方面远不及徐石麒,并且赞叹徐石麒为“有道君子”。
记者:李渔想要拜见的这位徐石麒,是不是在戏曲艺术上,也有很了不起的成就?
殷伯达:徐石麟是北湖遗民中家业富足的绅士,他一生痴于著述,其三百六十卷浩浩文稿,在扬州文士中无人可及。扬州城陷时,死里逃生者纷纷讲述城中清兵狂屠滥杀的恐怖惨状,徐石麒却要从黄珏镇入城取稿。亲朋硬拦苦劝,却无人可挡。徐石麒舍命冲入已经沦陷的扬州城,从断墙废垣中抢回了部分残稿。由此也可以想见,他是一位视文章重于生命的大义书生。徐石麒杰出的才华,一半用在词赋笔记,一半用在戏剧。他一生写成八部大戏,但这还不是他引以为豪的。他真正精通的是戏剧的曲调及音律。尤其是《订正词韵》一书,详解声律,细致入微,以填补古人空白而力求通达。徐石麟另一件值得世人敬重的事,是婉转而又坚意地拒绝入仕。
这就是北湖遗民们的风骨,一批又一批坚拒入仕、情操高洁的明末贤达,他们脱去了鞋袜,高卷起裤管,将双腿深深涉入湖田中,便拥有了精神之根茂盛成长的沃土。
记者:我还听说过,大画家石涛,来这里拜访各位前辈,也碰了不少钉子。难道,北湖就没有热情招待过的客人吗?
殷伯达:当然有了,提起北湖招待别处而来的客人,恐怕写出《桃花扇》的孔尚任,待遇算是好的。每次接待他的是吴园次,他们会一天一夜地喝酒,在岸桴。岸桴,是悬于黄子湖边的一艘会游走的宅。一半在岸边,一半在湖里。已逾古稀的吴园次,以未泯的童心精心创建了这座天下无双的居所,又给它取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雅名,叫“岸桴”,系牢了,是坚固的别舍;卸了绳索,便是一条游舫。
康熙二十四年()秋,孔尚任因赴治河之任由京都来扬。生性好热闹、好交友、好诗酒的孔尚书,开始热心于名流雅集。慢慢的,他开始频繁地拜会年长三十岁的吴园次了。
吴园次原本是湖州知府,当官时的收入,都为了朋友和贫寒后生们散尽了。后来被他的女婿江辰六请回扬州,常住北湖,竟穷得身无购居宅之银。一位老者的激情与猛志,向往一方远离喧嚣的安静天地。他凭藉独绝的创意,借一份岸,悬一份湖,没有占地,建成了举世无双的水陆两栖宅“岸桴”。
吴园次一生著有《亭皋集》《艺香词林》《宋元诗永》《听翁六怀》《唐诗永》《燃松隶事》《汇古图编》等;有《忠愍记》《啸秋风》《绣平原》传奇三种;《林蕙堂全集》二十六卷存康熙、乾隆等刻本于世。他的诗文之名,在清之初,名重海内;他的真情好友,伴随一生,遍布天下。
北湖遗民代表着文人的傲骨
记者:我听说,在北湖遗民中,很多人生活比较艰难,他们代表着文人的傲骨。特别是王玉藻一家,靠躬耕拾穗度日,在北湖传为一段佳话。
殷伯达:你说的王玉藻,是江都县人,明末任慈溪知县,曾为抵抗清兵入侵出生入死。国变,携妻子隐居北湖。王玉藻夫妇携二子,在拒不入仕、毫无经济来源的状况下,靠躬耕拾穗度日。清代学者全祖望说王玉藻虽贫极而“不以为苦”,常立于急流湍急处,吟诵自己的诗作,“激励慷慨,仰天起舞”。他的诗究竟写得怎样呢?抄录一首如下:“半生辛苦泣孤臣,剩得干干净净身。四大既崩神识散,这篇草稿付谁人?”他吟完这首诗而终。北湖名士范荃为之命题《绝笔诗》。全祖望言其“卒以穷死”,王玉藻却在北湖文人的气节与情操上树立了标杆。
当年北湖,名隐如流。如果你见到旧衣布鞋的放鸭者、采菱者、拾草者、垂钓者、骑驴醉吟者、斗室蜗居者,请不要小看,其中也许便有“湖中三高士”阮玉铉、叶弥广、强惟良;也许还有明末武将军徐宗麟;也许还有宋丞相李庭芝十四世孙李潜。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一部厚重的书。
还有一个人,焦循曾重点写到,他便是受到北湖所有文人敬重的教书先生范荃。焦循列举范荃门生中之大有成就者,凡十三人,评述说:“荃不仕,而以其学开扬士之先,百数年,文学甲于他郡,荃实启之。”一位贫困的寒士,教书,教出如此显赫的地位与成就,可见其腹中学问是何等的高卓。
记者:如此说来,北湖真是一片藏龙卧虎之地,在这群名士之中,有没有必须要提及的隐士?
殷伯达:高士名隐,虽不能一一数说,但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便是天才级的隐者孙兰。孙兰,“于书无所不窥”,从西洋人汤若望学数学、天文、历法,学成后,即归隐于北湖,著《几何原本》。然而,他真正为世人所看重的,是书法。每年乘舟入扬州城,“百日而后返”。凡风闻孙兰进城者,都争相索求诗作及书法,“一人城,则求者无虚日”。孙兰不拒绝入城,但拒绝入世俗之流。
抢救出的著述是扬州文化财富
记者:这一群志怀高远的书生,一方面潜心于文化经典的探幽与突破,另一方面,他们又淡泊功名,无意于著述的刊印与保存。这样,他们绝大部分用心血浇灌一生的文化成果,都随风而逝了。这无疑是扬州文化历史的损失。那么,可以抢救吗?
殷伯达:这里,我们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被誉为经史、历算、声韵、训诂皆精博的一代通儒、北湖后人焦循。焦循着手搜集、整理北湖史志时,才三十出头,他有充沛的精力,他的足迹踏遍北湖的每一寸土地。他知道什么是文化珍宝,他知晓什么人物必须追根求源。譬如范荃,焦循身为北湖的黄珏人,对范荃多有耳闻。焦循访遍北湖,“仅得诗三四首、文二三篇而已”。焦循,一位严谨的学者,他的遍访,一定是细密而艰辛的。最终,他获得一个信息,丹徒一位叫王豫的人可能对范荃有所知。焦循去过丹徒吗?他是如何找到王豫的呢?总之,他见到了。王豫告诉焦循:“吾见其遗书存于城南陈氏。”焦循最终找到了那位叫陈素村的城南居民。范荃的手迹,就像一簇永怀余温的星火,虽数遭辗转,接替留存者,无论布衣,无论农家,依然视之为宝而珍藏之。
焦循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搜寻与拾遗,为后人抢救出了远超千卷的北湖隐士的著述,这无疑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扬州文化财富。焦循编纂《北湖小志》《扬州足征录》《邗记》的严谨性、准确性、权威性、周密性,为我们今天的扬州文化学者树立了楷模。
望后辈秉承风骨创造惊世之作
记者:如今我们遥望这些远去的背影,他们为北湖,为扬州书写了不朽的文化篇章,我们又该如何纪念他们?
殷伯达:三百多年前的北湖,在其兴盛期,是享誉天下的。明末遗民中的才子,他们,从严寒的北方来,从酷热的南方来,或永留长驻,或流寓游历,把两个方向的冷与暖,融成温和的风,抚拂有的水面,涤净心尘,洗各式浮世的念,羞入湖底,坠成淤泥。他们,把坦荡的微笑,悬挂在岁月的波纹上;他们,把惊世的美文,撰写在飘忽的歧路上;他们,把文人的情操,镌刻在高远的水云间。于是,北湖的那一片天,便成了一部不可朽的史书。今天的文人,如果心揣虔诚的旧情,重游北湖,将不会迷途。当然,精神上不迷途,还需与北湖先贤神交。如今,在扬州人的书橱中,他们的著述,已排列成一道风景,永不褪色,永不隐遁。回望北湖,记住他们的气节、情操、襟怀,以及坚守独立的文化个性,付出一生的抱朴与守静,希望扬州的后辈们,也能秉承他们的风骨,创造永留青史的惊世之作。(王鑫张卓君)
(大运河新闻)
实习编辑延晨徐蓉
一读桂艳张莉
制作曹宇
责编肖东
审稿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