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升的长生殿是清代传奇中最有名的一个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169886.html

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聆听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历史故事,很高兴在这里和朋友们相遇,历史在于不断地发现,在于用真实材料说话,让大家可以在茶余饭后,成为我们的谈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悠久、博大精深,先辈通过真实记录,让我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从而传承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

康熙间流寓金陵晚年自金陵移家杭州。家中设有戏班常往各地达官贵人门下演出。他撰写的剧本常见的是“笠翁十种曲”,有的直到今天还能演出。不过他的作品总的来看,过分追求情节的新奇,趣味偏于低级,思想性不强。他著有《闲情偶寄》,其中卷一和卷二论述戏曲理论。由于他有创作剧本和演出的经验,所述颇有可取。其所述分为词曲和演习两部,词曲部尤为精彩。他重视整个作品的结构,提出要“立主脑确定主题,“减头绪”。

主张戏曲语言要浅显易懂,反对一般戏曲作家所追求的典雅华丽。关于科诨,他认为应该“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这些显然都是难能可贵的。不足的是,作者把戏曲看作为封建统治者粉饰太平和向人民群众进行封建教育的工具,这种封建御用文人的立场,使其戏曲理论虽在技巧方面多有可取,而关于思想内容和创派倾向方面的论述,却多为糟粕。洪升,字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出生于顺治二年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清初渡过了其青少年时代。其家庭曾遭清廷的迫害,本人长期滞迟于国子监生的地位,备极坎,因而对现实多所不满,养成了狂放、孤傲的性格。他文学修养极高,善写词曲,所撰有《长生殿》、《四婵娟》、《回文锦》、《天涯泪》等剧本多种。康熙二十八年,因在佟皇后丧期内演唱《长生殿》,为人所劾,被革去国子监生的资格。

康熙四十三年于吴兴醉后失足落水而死。洪升的《长生殿》是清代传奇中最有名的一个。《长生殿》是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的题材,唐中叶以来,在诗歌、小说、戏曲和说唱文学中多有采用,唐白居易的《长恨歌》、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白朴的《梧桐雨》和明吴世美的《惊鸿记》就是其中影响很大的作品。洪升继承和发展了这些作品的成就,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三易其稿,写成了《长生殿》这部在同类题材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长生殿》抒情的色彩极为浓厚,曲词清丽流畅,充满诗意,遣词用韵,非常讲究。

《长生殿》写出后,经常被演出,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又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康熙二十三年,清圣祖南巡过曲阜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因被授为国子监博士。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康熙三十八年退休。他知识面很广,既喜诗文,又精通乐律.著有《湖海集》等诗文集。戏曲著作有与别人合写的部本《小忽雷》和自写的《桃花扇》。其中《桃花扇》是与《长生殿》齐名的传奇作品,在戏曲史上同样有一定地位。这个传奇,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离合悲欢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亡悲剧,抒发了作者的兴亡之感。这个传奇的写作,根据的是实人实事,但又非自然主义地照录历史,而是作了精心的艺术安排,达到了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较好结合。

剧本场面宏大,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主要人物也塑造得非常成功。不足的是,作者敌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表现了封建文人的局限性。2、昆曲的衰落、地方戏和京剧的兴起昆曲是明代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等,以昆山一带流行的戏曲腔调为基础,吸收一些其他戏曲的曲调,经过整理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剧种。它以谈唱传奇剧本为主,曲调细腻婉转,有“水磨腔”之称,表演风格优美,富于舞蹈性,在明代中后期非常盛行。但是,入清以后,昆曲在声腔和文辞上日益脱离群众,渐渐衰落下去,到了乾隆年间,由于有康熙时写出的《长生殿》和《桃花扇》两个优秀的传奇剧本可供演出,再加上乾隆帝的提倡等原因,昆曲曾一度呈复兴之状。但在其整个发展途程之中,这不过是一个余波而已。代替昆曲而起的,是绚丽多彩的地方戏,这是清代戏曲最突出的成就。清代流行的地方戏,种类繁多、有秦腔、同州梆子、湘剧、柳子戏,豫剧、徽调、汉调、粵剧、滇剧、川剧等,总数不下数十种。

有些剧种在明朝就已在流行,到清更盛,而大部分在清代才开始兴起。它们是在民间说唱、舞蹈等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都文词通俗,曲调清新,形式活泼,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乾隆年间,北京和扬州等大城市中的统治者、盐商和文人,把昆曲视为雅人韵事,因而称之为“雅部”,与之相对,则把日益发达的各地方戏称为“花部”乾隆、嘉庆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四个著名的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道光年间汉调又传到北京,加入徽班演唱。两种戏曲在长期互相交流中,逐渐融合,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再吸收昆、秦腔以及许多民间曲调的剧目、唱腔和表演方法,从而形成一种新剧种——举世闻名的京剧。它曲调丰富,动作细致,结构紧凑,故事曲折、是空前完整的汉民族戏曲表演体系,受到各阶层群众的热烈欢迎。京剧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件大事。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控制、利用,清代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在内容、表演技巧各方面,有些剧目,带有很重的封建糟粕。这跟反动文人炮制坏小说一样,反映了文艺领域里激烈的阶级斗争。

著名的画家清代由于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内部争夺都很激烈,统治者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极严,因而有些画家只能摹仿、沿袭前人的画法,但也有些人敢于创新,从而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凤貌。清初有被称为“清六家”的六个著名山水画家,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他们就是属于以摹仿古人为主的一派。他们把前人的技法成就,当成自己创作的主要规范。他们见过不少前代大画家的手迹,而且不是随意浏览,而是认真琢磨,反复模仿。他们这种脱离现实、崇尚摹古的作风,在客观上恰好适合统治者粉饰太平、稳定封建秩序的目的,所以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被奉为正统。由于经历和所处环境的差异,清六家相互间不无某些差别,但从主要方面讲,他们都具有上述特色。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等。江苏太仓人,家中收藏不少古画,遇有名人真迹,购买不惜多金,而每得珍品,即闭阁沉思,领会其奥妙。他擅长山水,作品笔法虚灵松秀,墨气醇厚华滋,“清六家”中以他为首。

但他只知道临摹,少有创造,终身未能越出元黄公望等人的范围。王鉴,字圆照,号湘碧等,也是江苏太仓人。工画山水,所作丘壑平稳,擅于烘染,风格华润,对于青绿设色的方法有独得之妙。但缺乏独创,只有工力,而无气势。王翠,字石谷,号耕烟散人等。江苏常熟人。少时绘山水,王鉴极为赏识,将之收为弟子,后又转师王时敏。山水画自唐来以来,由于笔法刚柔的不同,明朝人将它分为南宗和北宗两派。王创作了混合多样的技法,使两宗的痕迹泯灭合而为一,从而在山水风格上别开生面,当时有人称之为画圣。康熙时曾奉命作“南巡图”。他的作品气韵生动,有明快感,林木健爽,岩石灵活,渲染得宜,技法很高,但缺乏生活,缺乏真正的写实主义精神,传世作品,仍以仿古占多数。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的孙子。幼年时曾画山水一幅粘在墙上,被王时敏误为自己往昔的作品,可见他这时已很擅长绘画。康熙时以画供奉宫廷,曾任《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宫。

他作画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苍浑沉着,很有笔力。其重色作品,青绿朱赭对照鲜明,有其独到之点。但他也是偏于摹拟,不脱师古窠臼。吴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等。江苏常熟人,他与王翚是同乡,又一起师事王时敏,晚年二人绝交。他安贫乐道,与王翠不同。其山水间气魄雄厚沉韵,为四王所不及,不过也没有摆脱师古的风气。恽寿平,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等。江苏武进人,与王翚是好朋友。他善长没骨花卉,别开生面,一改时习,许多人起而仿效,世称“恽派”,也叫“常州派”。不过,这是他中年以后的情况。最初他与王翚都从元四家奠定山水画的基础,笔墨风韵无一不同。后来他感到王翚声名日盛,自度不及,才由山水改专花卉。他的这一转变,使他在创作上得以以写生为主,避免了被摹古潮流淹没的危险。

谢谢大家观看,喜欢小编的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