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拥有人脉和资源的明星考入国家话剧院在网上吵得可谓是热火朝天,普通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应?主要还是因为百姓对于那些达官贵人来说是弱势群体,他们在面对同一事件的时候所要承担的压力本来就不是平等的,明星能够得到最大的宽容,走最便利的通道,而普通人只能挤破头往里冲,还不一定能成功。
其实这种事在古代也有发生,我们可以看看当权者在面对这种事的时候是如何处理的。
康熙三十八年,那时候的康熙恰好是第三次南巡,全国上下也在紧张地准备着三年一次的乡试,因为顺天府乡试在其中十分被看重,又是在北京举行的,于是又被称为北闱,这时候参加考试的考生并非是单一的民间学子,一类是直隶生员,一类是各省宦游子弟但是没有回到自己原籍应试而捐纳的贡监,一类就是隶属八旗之下的子弟拿着官学的资格来考试,七七八八加起来有八千人左右,是个不小的数字。
康熙自己也重视这次的考试,钦点了翰林院修撰李蟠为正考官,翰林院编修姜宸英为副考官,他们都是在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的一甲进士,主考官为新科状元,副考官为探花。但是这次的考试很明显是不一样的,谁都没想到会掀起一场狂风暴雨。
对于古代的学子来说,科举是他们唯一可以进入官场的机会,寒窗苦读十年甚至二十年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鲤鱼跃龙门,于是满怀着激动而又昂扬的心情,在放榜那天尤为明显。但是谁都没想到的是,很多人都落榜了,落榜生大多为普通学子,而那些上榜的人却多为官家子弟,一时间京城就炸锅了,那些落第的学子纷纷出来要说法,甚至对乡试的公正性提出了质疑。
其实他们没错的,任谁看到榜上录取的人员名单,都会质疑。可以说一下的是,榜上有名的这些人都是十分有名的朝廷精英:史贻直、年羹尧、张三弟、朱世衍、韩孝基、潘维震、厉廷仪。
但是这都是后话,现在的问题是,愤怒的学子们认为是考官收受贿赂,甚至还出现了一篇文章,里面写清楚了那那些上榜考生是谁、家里什么背景、贿赂的数额,又是如何打通关系的,各个官员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看起来像模像样的,于是事情越闹越大,一发不可收拾。
本来很多学子都知道其实是有人故意为之,只要考官们出来说清楚,当地官府一调查就水落石出的事情,被一个剧目给推上了高潮。
那就是孔尚任的《通天榜》。
孔尚任此人身份可不简单,他是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家。他是个才华十分了得的人,和洪昇被并称为“南洪北孔”,他们的作品《桃花扇》和《长生殿》可以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闪闪发光的。
当然,因为《通天榜》并没有实际内容保存下来,只是在各种著述中能看到存目记载,但是大致内容就是财可通天,有权有势的生员可以依靠交易榜上有名,而那些考官们贪赃枉法,利用职务之便经营钱财,最后这件事闹到康熙面前,于是康熙决定亲自命题,亲自主考。当然,为了平息学子们的愤怒情绪,把负责主考的官员入狱调查,有的直接流放罢官,考生们得以复试,最后皆大欢喜的结局。
这些都是老百姓想要看到的发展趋势,故事到这里他们怎么能不拍手叫好,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但是这明显是小说的内容,也是百姓的期盼。
这件事果然被康熙听到,我们都知道清代皇帝有很多途径可以知道外面发生的事,使得自己可以更大程度了解民间发展,之后江南道御史鹿祐给康熙上了一道奏折,是康熙勃然大怒。
“疏参顺天乡试正副考官修撰李蟠、编修姜宸英等以宾兴论秀之典为纵恣行私之地,实为有玷清班,请立赐罢斥。”
康熙甚至没让人去调查清楚,就认为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中之重,居然被人所利用,实在是不可原谅,于是就要求对涉案的考官严加处理,于是之后大臣们就给出一个结论:“议复江南道御史鹿祐疏参考试不公一案,拟将顺天正副考官李蟠、姜宸英等革职。
但是康熙觉得仅仅将考官革职又怎么能够平息学子的不平,上谕大学士等日此科考试,不公已极,且闻代倩之人亦复混入,科场大典岂容如此?此案若照议完结乃不知警,著将所有举人通行齐集内廷复试。如有托故不到者,即行黜革,其考官等处分复试后具奏。
但是等康熙平静下来,又觉得他钦点的两个考官不大可能会收受贿赂,自己的臣子是什么德行康熙心里多少还是知道的。而事实也是如此,特别是副考官翰林院编修姜宸英,性情十分烈性,认为自己受了冤屈还要下狱,越想越气最后想不通病死了,可怜他病死的时候还没有被洗涮冤屈。
当然,那些大臣们都不想蹚浑水,于是就各种推脱,康熙把他们大骂了一顿,之后准备复试,出题考那些上榜的学子,让人惊讶的是他们的确是有真才实学的,并非是民间所传说的那样通过贿赂考官才上榜。
但是事情不是这么结束了,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这次考试所存在的问题就是那些高门子弟存在“与民争利”的事实,他们天生就拥有比一般人好很多的环境,手上的资源更是极为丰富,是那些生在罗马的人。
于是康熙就在考官直系亲属不能参加当年的考试的规定上再加一条,那就是把官宦子弟和平民百姓的考试分开来,如此一来寒门子弟的名额就不会被高门子弟所侵占,最大限度地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只有如此寒门子弟才能看得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