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被称为古代戏曲的压轴戏
一、作者孔尚任,号东塘,又称云亭山人,生于顺治五年(),卒于康熙五十七年(),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
二、创作背景演历史的历史剧,演南明弘光小朝廷兴亡始末,《桃花扇小引》说其命意:“不独令观者感慨零涕,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
1.明清易代在清初形成追忆历史的普遍心理,时事小说的出现是这种社会心理的表现,其中寄寓兴亡之感;《桃花扇》是清初痛定思痛、反观历史的文化思潮的反映。2.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创作中证实求信的原则:以侯李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弘光小王朝兴亡历史,“实人实事,有很有据”,真实再现历史;迫于环境,不能直现清兵进攻内容,有意回避、改变一些情节。.对各类人物作不同笔调的刻画,虽忠、奸人物结局加点虚幻之笔,以达到“惩创人心”的目的;但作者褒贬、爱憎颇有分寸,表现出清醒、超脱的历史态度。《桃花扇》是一部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剧。剧作长达四十出,几乎概括了从明代崇祯灭亡前夕至弘光灭亡,发生在以南京为中心的政治舞台上的所有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上场的二十多个有名字的角色,全是历史上的真人。作为历史剧,《桃花扇》结构之宏伟、人员之复杂、场面转化之繁众,在它以前的中国戏曲史中是不多见的。
三、剧情梗概《桃花扇》写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在南京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恋,并以题诗宫扇相赠定情。阉党余孽阮大铖为摆脱孤立处境,欲结交侯方域,通过画家杨龙友,表示愿出巨资促成侯李结合,遭李香君拒斥,侯方域受到香君激励,亦对他表示拒绝。当时武昌总兵左良玉军粮缺乏,欲移师南京就食,南京官员束手无策。因侯方域父亲(户部尚书侯恂)曾是左良玉的上司,便派杨龙友求侯方域代其父修书劝阻。阮大铖乘机诬陷侯私通左良玉,欲加图害。侯方域被迫离开香君,投奔在扬州督师抗清的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死的消息传到南京。凤阳督抚马士英伙同阮大铖在南京迎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并对复社文人进行报复性迫害,准备把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为妾。李香君拼死不从,以头撞地,血溅侯方域定情之扇。杨龙友在宫扇血痕上画成桃花图,香君遂将桃花扇寄给侯方域。香君又因痛骂宰相马士英及弄臣阮大铖而被送入宫中。在军队方面,江北四镇主将为争夺位次而发生内讧,不服史可法节制,相互火并,清军乘虚南下,扬州失守,史可法沉江而死。朱由崧弃南京潜逃,被叛将劫去献于清廷。侯方域与李香君在逃难中于栖霞山不期而遇,因国破,经道士点悟,毅然抛开儿女之情,双双入道,共约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