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梁辰鱼杯”剧本征集活动一等奖作品
昆剧剧本《林屋洞》
作者:程越华
昆剧剧本《林屋洞》获得首届“梁辰鱼杯”剧本征集活动一等奖,并与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签订关于剧本购买、创排的三方协议。
剧情简介
情为何物?情深缘浅,何去何从?此情,伟人有乎?圣贤有乎?
北宋景祐元年,胡瑗虽然年逾不惑,丰仪俨然玉树临风。苏州州学门前,胡瑗与江宁少女孟琴邂逅。孟琴心仪胡瑗已久,匆匆一面,即被其非凡气质吸引。
情不得已,情何以堪?以为来苏州读书的孟琴,实则被骗嫁给又笨又丑的祝金宝。孟琴悲愤不已,向媒婆明确表态,宁做胡瑗小妾,拼死拒嫁祝家。媒婆一番权衡,决定成全孟琴。
“以圣贤自期许”的胡瑗,纵然丑妻目不识丁,却违心拒媒,决不纳妾。孟琴为逃婚投河自尽,幸被好心人相救,遂女扮男装入读苏州州学。其聪颖才智很快得到胡瑗赏识。
某日,胡瑗带领诸生前往林屋山秋游。孟琴寻机投怀胡瑗……
林屋洞内,胡瑗得知孟琴是裙钗之身,甚为震惊。孟琴向胡瑗表明心迹,此生非瑗不嫁。胡瑗唯恐毁坏清名,毅然将孟琴逐出山门。然而,逐琴容易忘琴难,不尽情尘不老天。
客梦枕边,离人心上。执念与违心将命运造化。嘉祐四年秋,胡瑗自汴州回杭州颐养天年,归途决定绕道苏州西山岛,重游魂牵梦绕的林屋洞。
千古遗憾,尽在物是人非。林屋洞犹在,奈何伊人不复。白发苍颜的胡瑗悲痛不已,立下令人动容的遗嘱。
爱情观&人生观
——昆剧《林屋洞》创作谈
程越华
创作昆剧《林屋洞》,缘于对安定先生(胡瑗)的崇拜;适值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恰巧看到首届“梁辰鱼杯”剧本征集通知,等等诸多机缘。
某些场合,我时常见闻某些人士津津乐道“程朱理学”,高谈阔论王阳明心学,却很少提及理学先驱胡瑗,甚至不知其早先提出“知行合一”。胡瑗“明体达用”思想不仅被朱熹奉为“百世之法”,至今犹与时俱进,可谓我国首位提倡重视培养技能人才的大教育家。由他发明的“苏湖教法”,不仅开启文理分班教学先河,诏为“太学”普及神州,甚至影响全球。堪称最具实用价值的“世界非遗”。“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这句被世人奉为圭臬的名言,即节选自胡瑗《松滋儒学记》。
因此,创作昆剧《林屋洞》,是契机使然,也是必然。如何取材,如何塑造人物,如何以更有效的舞台剧情让观众了解胡瑗、记住胡瑗、爱上胡瑗?我权衡了多日。综观世人喜闻乐见的戏剧,大多是爱情戏。事实上,观众到剧场看戏,看的是人物故事。全球化信息时代,谁愿去剧场看演员在舞台上阔步高谈。若是学习相关理论,他们宁愿上网查资料、听专家讲座。
如何架构这部戏?我觉得关键在“情”上。情为何物?《长生殿》的帝王情,《牡丹亭》的才子佳人情,《桃花扇》的名妓情,等等。共同的主题,演绎着不同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毕竟是世人的心愿。情深缘浅,何去何从?此情,圣贤有乎?鲁迅有言:“无情未必真豪杰。”
胡瑗一直“以圣贤自期许”。何为圣人?世人多有误解。有人认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甚至有人误把圣人当成神。据史料记载,儒家推崇的圣人,指“徳才高睿,闻颂天下”者,讲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圣人也是人,人无完人。众所周知,孔子是圣人。孔子不顾子路不悦,执意见“美而淫”的卫灵公夫人南子,留下颇具千古争议的“子见南子”故事。朱熹居儒家圣人之列。关于朱熹,稗史有载其“逼官妓,娶尼姑”。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亦录有沈继祖弹劾朱熹“不孝其亲”、“不敬于君”、“为害风教”等罪状。当然,如许“罪状”难免因私人恩怨而捕风捉影。
我翻阅诸多史籍,无一有损胡瑗形象的负面文字。历代名家对其赞颂之辞,络绎不绝。蔡襄在《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中言:“君孤进所立,不恤权贵,义以自信……士之有志于道,以身法世。”欧阳修于《胡先生墓表》中曰:“先生之德在乎人”。
宋神宗赞之:“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范仲淹谓之:“孔孟衣钵,苏湖领袖”;司马光慨之:“百世一时,尚怀典型”;王安石崇之:“先生天下豪杰魁”;苏轼敬之:“伟哉安定叟”;程颐曰之:“醇厚和易”……
可见,胡瑗为树立自身形象,是何等自律。有道是高处不胜寒。我相信,越自律、越高尚的人越孤独。他不敢枉为,不敢随意敞开心扉。世人往往只看到其万丈光芒,而不知其内心苍凉。因此,我想通过该剧情,引领观众走进这位也是血肉之躯的圣人内心。
爱情观即人生观和价值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相信,满怀正能量的胡瑗,一言一行不仅影响他的学生、他的同事和朋友,必定也影响爱他的女人。于是,我决定写胡瑗的爱情。借助触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在剧情中见缝插针的灌注其思想,让观众看到一个有情有义、自律自警“舍小我成大我”的胡瑗。
胡瑗祖籍陕西安定堡,出生于江苏泰州(现南通如皋)。景祐元年,42岁的胡瑗受范仲淹邀请,任苏州州学教授,推行文理分斋教学法。他也曾到湖州从教。后来,由胡瑗开启的“苏湖教法”被朝廷诏为“太学”,胡瑗迁调汴州,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掌管太学等等。67岁时,胡瑗因病奏请回杭州长子住所颐养天年。其时,他的结发妻子早已去世,长子胡志康任杭州知府。
是年六月初六,胡瑗于杭州病逝。翌年十月初五,胡瑗的灵柩安葬于湖州。胡瑗为何葬于湖州?为何不葬于杭州?为何不葬于苏州?为何不葬于出生地泰州(如皋)?
这一困惑,给予我很大的创作空间。苏湖教法起始于苏州。苏州与湖州一湖之隔。史载胡瑗不仅要求学生“知行合一”、“明体达用”,且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感观山河风物,博闻长识。他曾携诸生游赏苏州诸多名胜。享有天下“第九洞天”的林屋洞,位于苏州西山岛,曾经吸引历代名家前往探幽,甚至隐居。西山岛与湖州遥遥相望。我的思路逐渐明朗:林屋洞见证千年沧桑,也见证了胡瑗与孟琴的凄美爱情。于是,我将剧名定为《林屋洞》,并且定下题旨:情不能已,做人为先。
剧情切入点为北宋景祐元年,苏州州学门前。胡瑗虽然年逾不惑,丰仪俨然玉树临风。史料显示,胡瑗很注重师生仪表,他本身气质非凡,加之讲学有道,闻名遐迩,省内外学子纷纷慕名前往求学。如此才貌双绝的先生,必然是少女心中的偶像。
于是设定楔子:胡瑗与江宁少女孟琴于学院门前邂逅。孟琴心仪胡瑗已久,匆匆一面,即被其非凡气质吸引。以为来苏州读书的孟琴,实则被骗嫁给又笨又丑的祝金宝。孟琴悲愤不已,向媒婆明确表态,宁做胡瑗小妾,拼死拒嫁祝家。媒婆一番权衡,决定成全孟琴。
“以圣贤自期许”的胡瑗,纵然丑妻目不识丁,却违心拒媒,决不纳妾。一眼终生的孟琴,偏偏非胡瑗不嫁。执念与违心将命运造化,剧情和悬念因此展开。
终于某日,胡瑗带领诸生前往林屋山秋游。孟琴寻机投怀胡瑗……林屋洞内,胡瑗得知孟琴是裙钗之身,甚为震惊。唯恐毁坏清名,胡瑗毅然将孟琴逐出山门。然而,逐琴容易忘琴难,不尽情尘不老天。
客梦枕边,离人心上。嘉祐四年秋,胡瑗自汴州回杭州颐养天年,归途决定绕道苏州西山岛,重游魂牵梦绕的林屋洞。千古遗憾,尽在物是人非。林屋洞犹在,奈何伊人不复。白发苍颜的胡瑗悲痛不已,立下令人动容的遗嘱。
剧情的时间节点基本遵循胡瑗的年谱履历,结尾处理也与历史吻合。该结尾在观众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旨在升华爱情境界。也可谓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希望观众唏嘘之余,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染力。
剧本初稿完成后,我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反复修改和打磨,力求精益求精。我知道,目前我国编剧创作队伍不容小觑。“梁辰鱼杯”剧本征集对象面向全社会,必定参与者众。参赛者都希望借助获奖机会,将剧本搬上舞台,得到社会认可。
杜工部言:“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由衷感谢“梁辰鱼杯”主办方,以及诸位评审专家看中这部戏!如此公平公正的大赛,不仅奠定和提升了“梁辰鱼杯”品牌的公信力,也坚定了我以及更多同仁在这条道路上坚持到底的意念,坚定了我们努力创作更多更好作品的信心!
作者简介
程越华
笔名越兮,作家、编剧,文学创作二级。已出版长篇小说《未央》,诗集《似是而非的日子》等5部。编创大型戏曲剧本多部,昆剧《林屋洞》获首届“梁辰鱼杯”剧本征集一等奖,昆剧《洪福会》获第34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二等奖,《桃花扇底红尘梦》获全国戏剧文化奖大型剧本银奖,《秦淮遗梦》获江苏省戏剧文学奖。散文代表作《梦里梦外的婺源》入编多种版本经典美文读本,并被多省市列入高中试卷阅读分析题。
·内容版权所有,全文平台首发,转载请注明。
·法律顾问:上海上正恒泰(苏州)律师事务所
年“梁辰鱼杯”剧本征集活动已启动
点击下图查看《年“梁辰鱼杯”剧本征集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