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都城南庄
唐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对于这首诗,我不想去肢解它,像中学老师那样告诉大家其中字词意思和时代背景,那样好像会破坏诗意本身。我只想给你讲与这首诗有关的两个故事。有时候,故事最能打动人。
01
这首诗之所以广为流传,不仅是诗写的美,还因为这首诗背后有一段颇为传奇动人的爱情故事。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详细记载了这件事:
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护惊起,莫知所答。
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
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如果原文看不懂,看翻译:
博陵书生崔护,文才、姿态、气质都很好,进京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清明时节到城南游春,见一处庄园,园内桃花盛开。他想进去观赏,园中却寂静无人。他敲了敲门,有一位少女从门缝向外看,问道:“谁呀?”崔护答道:“我名叫崔护,是一个游春踏青的人,口渴了想讨杯水喝。”
女子听后,从屋里端了一杯水出来,把院门打开,放了一个凳子,让崔护坐下喝水,自己却依着桃树伫立。女子姿容妩媚靓丽,情意深沉含蓄,身后是一树盛开的桃花。这画面简直让崔护看呆了,主动和女子说话,可女子不肯答话,崔护只得告辞。女子把他送到门外,然后似有憾意地走进院门。两人虽没能说一句话,但已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又想起去年的巧遇,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再次找到了那个庄园。只见院落、围墙、院门以及园内盛开的桃花都和去年一样,只是院门上了锁,园中空无一人。崔护很是失望,于是在左边门扇上题写了那首《题都城南庄》的诗,并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几天以后,心有不甘的崔护再次来到都城南的这处院落,却听到院内有哭声,于是便敲门询问。
一位老汉出来看了看他,问道:“你是不是名叫崔护?”回答说:“我是。”老汉哭着说:“你害死了我的女儿!”崔护非常吃惊,不知如何回答。
老汉说:“我女儿知书达理,尚未许配人家,从去年以来就经常精神恍惚,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前几天我和她出门,回来时看见你写的那首诗,回家后就恹恹成病,几天不吃不喝,现在已经死了。我老了,原想女儿能嫁一位君子,为我养老,想不到女儿竟这样死了,这不是你害死了她吗!”说完又大哭起来。
崔护听后十分悲痛,请求让他进屋哭一哭,送心上人最后一程。得到老人允许,崔护进屋见女子端庄地躺在床上,崔护托起她的头,枕着她的腿,哭喊道:“崔护来了,崔护就在这里!”女子好像听到了哭喊声,不一会竟然睁开了眼睛,复活了。老汉大喜,便把女儿嫁给了崔护。
马老师评语:
故事的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很多人都怀疑故事的真实性,我也怀疑。但是不管怎样,这首诗真的很美,故事是肯定有的,只不过情节和结局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我宁愿相信故事是凄美的。崔护和姑娘的结局在现实中应该在他第二次去看望姑娘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了。姑娘可能因为搬家或别的什么原因,与崔护擦肩而过,再无相见。故事到这就应该戛然而止。
你想一想,崔护虽然后来当了大官,但是那时候还只是个落第书生。他到郊外无意间看到一家人家院内桃花灼灼盛开,因口渴讨碗水喝,无意间瞥了姑娘一眼,仅此而已,哪来那么多风花雪月。人家姑娘就是一个善良村姑而已,哪里像文人一样想入非非,浮想联翩,或许,一切都只是崔护的一厢情愿和单相思。
至于后面的死而复生之事,一定是后人杜撰,也许是杜撰之人太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编造此事。我觉得,如此一来,反而破坏了故事的美感,显得不真实。
02
“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原刊年4月《杂志》月刊第13卷第1期)
马老师评论:
《诗经》中《桃夭》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意思是说:桃花烂漫的春天,一位艳若桃花的女子,在大家的祝贺中出嫁了,气氛多么喜庆热烈,让人高兴。伴着桃花如火如荼地绽放,给这位妙龄少女的爱情找到一个可靠幸福的归宿。
因此,最早将桃花和爱情联系在一起的诗经,表达的是一个幸福的爱情主题。
但是,后来渐渐的就变了。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其中的桃花带给我们的确是一种无限怅惘的情感,连故事的结局都变得很神秘,只能在猜测中揣度男女主人公的结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更给人一种无限的懊悔和悲凉之意,引起多少人情感的共鸣。有些人,错过了,再去找寻,却早已物是人非。
清初诗人、戏剧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一剧,最后更是以坚贞丽人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斑斑血迹描画出的一副桃花扇为道具演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抒发家国兴亡之感。
张爱玲在袖珍版小说《爱》中,又借助于与桃花,将爱情故事引向凄美与绝望。
立春了,天气渐渐暖和了
阳光也变得和煦起来
茫茫人海,有相遇,就会有错过
这一首温暖的小诗
会勾起心底多少情思
自古至今
皆如此
何怜昔
错过了就错过了
只要生活是美好的
彼此都过得幸福
每当桃花盛开之际
犹忆昔日桃花艳丽的场景
人面仍在春风依旧
幸福如此
夫复何求
欢迎点赞分享
留言评论
扫描或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