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题库视频网课资料!
本文参考资料: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修订版)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全套资料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精讲
部分摘录:
举例说明《九歌》如何写情。[北京师范大学年研]
《九歌》中有不少篇章描述了鬼神的爱情生活,如《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山鬼》等,在写情方面有不少艺术特点:
(1)将楚地的巫祭文化作为背景。如楚地的人神恋爱、泛神论思想、信巫鬼,重淫祀等巫术文化都成为《九歌》营造感情氛围的素材。
(2)抒情缠绵哀婉。如《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王世贞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
(3)通过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来写情。《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
(4)树立“香草美人”作为典型。
“香草美人”是典型的象征和比喻的结合,如《湘夫人》中云“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刘翻《辩骚》中谈到这种手法时说:“善鸟香草,以配忠点;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恋妃供女,以譬贤臣;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5)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山鬼》带有很迷离恍惚的色彩,如“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藤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直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6)注入强烈的悲剧色彩。如《国殇》中悼念阵亡将士,“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等诗句,流露出一股雄浑悲壮之气,笼罩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艺术结构上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年研]
《长生殿》与《桃花扇》是清代传奇的代表之作,皆是以涵咏古情事来表达作者的历史观。《长生殿》是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来表达“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主旨;《桃花扇》则是通过写晚明士子侯方域和“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爱情的“离合之情”来写国破家亡的“兴亡之感”。
(1)两剧对历史材料剪裁之比较①由于创作主旨不同,《长生殿》借“安史之乱”“国倾而复平”来写李、杨生死不渝的“钗盒情缘”,因而“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对生、旦都进行了“美化”。而且,下本多属虚构,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采用美丽的神话传说,“借月言足成之”。②《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故侯、李的活动多与政治斗争紧密相关。同时,对生、旦都进行了“拔高”。上下本都多属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稍加提炼,让生、旦相会栖霞山,双双断除花月缘而遁入空门。两剧相同处写政多属实,写情多点染。
(2)两剧结构线索之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结构线索的特点都是双线结构,两线交错,形成对比,互为因果,有主有从。但不同之处在于:①《长生殿》描写爱情戏一线重于反映政治戏一线;《桃花扇》反映政治戏一线重于描写爱情戏一线。因此,两剧结构线索,谁主谁从,也就恰好相反。②《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都应用了“钗盒”“扇子”这种具有象征性的事物分别作为关合两条线索的枢纽。但两者仍有区别,《长生殿》中的“银盒“主要是李、杨爱情的象征和见证,而《桃花扇》中的那柄血染的“扇子”,不仅是侯、李坚点爱情的象征,而且是南明王朝兴亡的见证。③人物的设计安排上也各有差异。《长生殿》生、旦两人贯穿全剧,忠奸仅是穿插其中,因而人物关系较为单纯。而《桃花扇》贯穿全剧的人物除生、旦外,还有老赞礼、张瑶星等重要人物,因此,其人物关系较为复杂。
(3)两剧结构布局之比较就《长生殿》和《桃花扇》结构布局看,两剧都分上下两部,但结构布局艺术却有区别:①就《长生殿》整体结构布局看,上本布局严谨有致,下本布局松缓失度。而《桃花扇》整体结构布局上下本均布局严谨周密。②都采取了悲喜剧交织,文武场错落的对比安排方法。但它们在矛盾冲突的设置上却各异。在《长生殿》中,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冲突较多,而男女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特别是反面人物的正面冲突很少。《桃花扇》恰好相反,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冲突较少,而他们与其他人物,特别是反面人物的正面冲突却很多。
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素有“诗史”之称。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的理解。[首都师范大学1年研]
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杜甫用他的诗,记录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并讲述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生动深广、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因而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1)真实的再现历史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唐军陈陶斜大败,继又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后来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员而沿途征兵,杜甫有“三吏”“三别”。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到的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写时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从如此广阔的视野并如此频繁地写时事。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2)生动的历史画面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它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如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人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了玄宗沉湎声色的情景。杜甫写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的,写他们的遭遇。写他们的内心的悲酸。如《无家别》写道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家,而只得再次从军,令人不忍卒读。他把战火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干载之下,为之动情。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却与战乱灾难息息相关,从他的感伦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3)叙事诗的成熟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则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可以说,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是杜甫的创造。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历了国家由盛变衰的历史演变,并加之自身所受儒学思想文化的重陶使其在思想上确立了稳定强烈的爱国爱民信仰,反映在作品中就是他的诗歌不仅具有丰富而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对后世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他以诗记史的独特写作手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人创作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
本文为资料节选完整版及相关资料均载于攻关学习网每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