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0岁唱昆曲,15岁全国金奖,出演上千

书写单雯,必须十分小心,因为要尽量避免把她贴上某种固化的古典标签。

“当红花旦”的惊艳背后,还有一个单雯,直爽、开朗、执着,甚至还有点儿小野性。她说,“无论回头与否,我都会走昆曲这条路的,那就一心走到底吧。”

单雯

江苏省昆剧院

当家花旦

《城品》杂志slogan:南京人物分享平台文

李敏执行主编

彭平图片

单雯提供年7月4日,单雯第八次个人专场在南京兰苑剧场上演,距去年7月10日在江南剧院的专场刚好一年。这次专场,单雯选择了《长生殿·小宴》、《蝴蝶梦·说亲·回话》和《玉簪记·秋江》三折戏。出票24小时,全部售罄。单雯发微博表示抱歉:“来迟的小伙伴只能当天早点来买加座票啦,顿时感觉剧场小了座位少了……”其实这次的戏票售罄,只不过是“单雯热”的一个缩影。和当年“前排坐着一边择菜一边看戏的大爷大妈”相比,单雯的观众,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年轻的白领,而在港台及海外,昆曲更是受到异常火爆的追捧。年10月,由单雯、施夏明主演的《南柯梦》在台湾的国家剧院首演,几千个座位,一抢而空。《南柯梦》在台湾共演四场,第一二场的时候,票还是售出八九成,而到三四场,已经是一票难求。昆曲作为相对小众的喜爱文化,单雯表示“没想到这么火爆”。

喜欢单雯的粉丝,除了普通观众,也不乏影视明星。黄秋生就曾在微博表示“爱上了听单雯唱昆曲,溶化了”,可见其演绎功力。

年出生的单雯,和只有三四年工作经验的同龄人相比,已经有十年的从业经验。年轻的单雯,其实是一个老戏骨。学戏当时可能更怕的是练古筝因为对练琴有点逃避的心理,就去学昆曲了单雯出身在南京昆剧院,祖父、曾祖父两代是京剧演员,父母辈来到南京后,从事昆曲。从小在南京昆剧院长大,单雯小时候在经常剧场看父母和叔叔阿姨化妆,“脸上涂得红红的,觉得很好看”,单雯回忆说,“小女孩儿嘛,爱臭美,就说我也要画。看他们做的动作,兰花指什么的,就很感兴趣。”可能是因为耳濡目染,天天看大人们唱曲,练功,化妆,单雯对昆曲有了最初的兴趣,但对于昆曲究竟是什么,却是不懂的。单雯的第一次人生选择,发生在10岁那年,江苏省昆剧院招生。

昆剧院20年才招一批新生,单雯正是合适的年纪,遇到这么好的机会,母亲征询单雯是否要参加考试的意见,当时正学着古筝的单雯没多犹豫就答应了。昆曲的练功很苦,进入戏校后,需要起早贪黑地练功,母亲怕单雯受不了,和女儿再次确认,得到的回应是“我不怕”。

小小年纪,有这样的精神,难能可贵。然后现在的单雯回忆起来,却笑得有点不好意思,“当时可能更怕的是练古筝,因为对练琴有点逃避的心理,就去学昆曲了”。谁知道这是不是命运正确的安排呢?10岁的单雯,以全班第二的成绩,考进了江苏省昆剧院。入学分组,大概因为单雯“神色间比较淡定”,作为班里最小的学生,却并没有被老师分到“六旦”,即年龄小、饰演丫鬟的角色,而是被分到了“闺门旦”。所谓“闺门旦”,昆曲里面主要是饰演一些未出阁的少女,大家闺秀。对照单雯后来发展的轨迹来看,正是这位老师的一眼判断,有了如今最当红的昆曲花旦。第一首届红梅杯戏曲大赛单雯在江苏省一举夺得金,全国赛也拿到金奖班里的小单雯,是不起眼的。直到13岁,她捧回了一个金奖。首届红梅杯戏曲大赛,是单雯的母亲在报纸上看到的。母亲觉得这是一个给女儿锻炼的机会,顺便还能见见世面,就报名参加了。大家没有料到的是,单雯在江苏省一举夺得金,然后送到全国参赛,也拿到了金奖。有了这样一个很好的开头,单雯在高兴之余,也感受到了压力。“已经拿了金奖,大家看你的目光就不一样了。所以之后就更不能放松自己。”

无法对自己放松的单雯,造就了后来更优秀的自己。

15岁的单雯,即将毕业,代表学校去北京参加全国专业院校比赛。比赛前,场上的媒体围绕着其他的参赛选手拍摄采访,并没有注意到坐在一旁的单雯。

单雯觉得有些失落,对陪同的母亲诉说委屈,“妈妈,我们是被遗忘的角落。”母亲及时安慰女儿,听了母亲的话,单雯调整好心态,扮妆上台。和先前其他选手演出的梆子、秦腔、京剧等相比,单雯的昆曲沉静优美,扮相漂亮,唱腔动人,下台来就赢得了不少北京老师的频频询问。最终的比赛结果,单雯是第一名。颁奖晚会当天,单雯坐在前排,看到工作人员在让一些人重新坐座位。然后有人过来询问单雯,“小姑娘,你是第一名吗?”单雯这才明白,原来,不是第一名,是不允许坐前排的。记者大概没想到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就是第一名,突然反应过来,“你就是单雯呀,就是找你,我们要对你做个采访”。采访完之后,单雯一直记得母亲说的那句:“只要你认真去演,总归会有人发现。”拜师比赛场上一次意外的小插曲让张继青老师对这个灵光的小姑娘印象深刻问单雯,“你最崇拜的人是谁?老师除外。”单雯想了半天,笑得有点为难,“可是我的偶像就是张继青老师。”单雯进学校后,听得第一首曲子就是张老师的《牡丹亭》,觉得“好好听,像一个少女唱的”。直到母亲告诉她,这个是一个四五十岁老师唱的曲子时,单雯简直有点不敢想象。和张继青老师的真正结缘,要从首届红梅杯大赛说起。当时,张老师是大赛评委,单雯是参赛选手。比赛是在白马公园的露天场地进行,单雯演出《牡丹亭》,整场接近结尾,都唱得很完美。最后一个亮相,杜丽娘走进珠子里,有一个指出去的收尾动作,突然,一根风筝线从单雯头上挂下来,荡在她面前。

台下的老师担心小单雯结不了尾,在下面焦急地喊,让她不要动。

出乎众人预料的,单雯却是颇为淡定地把风筝线往上一撩,还不忘做了一个结尾的动作。就是这个小插曲,让张继青老师对这个灵光的小姑娘印象深刻。之后,16岁的单雯排大戏《桃花扇》,张继青老师作为戏组的艺术顾问,给演员以唱腔上的指导。在排戏过程的相处中,张老师对单雯是越看越喜欢。这份喜欢,到江苏省宣传部举办著名艺术家集体收徒艺术传授的时候,张继青老师直接就点了单雯的名字。“当时好激动!”单雯解释说,“我们学昆曲,尤其是闺门旦,心愿就是跟张老师学习,能够拜她为师。”如今心愿成真,单雯直呼:“真是太幸运了!”传承戏曲是在创新,但骨子里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她觉得舞台艺术更具有挑战性昆曲的师徒关系,是手把手的教学,是中国最传统的师徒形式。被单雯惊叹好听的张老师版《牡丹亭》,后来单雯自己也演绎过。但同一个角色,融入的却是不同的年代感。从《桃花扇》火爆以来,单雯自己就感受到有一大批以前从未看过昆曲的年轻观众,被逐渐吸引过来。单雯说:“戏曲是在创新,但骨子里的东西并没有改变。”比如《桃花扇》,可能在布置、灯光、道具等方面有创新,但台中间的表演,还是原汁原味的表演。一桌两椅的表演方式,谱的曲,唱的腔,都是老的。戏剧包装手法上的创新,让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单雯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扮相漂亮,功底深厚,大概是单雯最动人的地方,也因此,曾收到影视剧的邀约。但单雯还是更偏爱舞台艺术,对她而言,舞台艺术更具有挑战性,“舞台表演唱捻坐打一气呵成,如果今天有一个地方没有表演好,就是今天一天的遗憾,影视剧可以重来,但是舞台剧不行。”害怕错过舞台艺术表演机会的单雯,放弃了其它的选择诱惑,因为想走昆曲这条路,她决定“那就一心走到底吧”。单雯把昆曲当作事业,她把台上台下分得很开。她坚信“走不出来的演员不是好演员”。年轻的单雯,站在台上悠悠唱道:“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什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元来春心无处不飞悬。”这古词如三月春水,不觉察荡过你的心头,你便忍不住走近了昆曲“老”艺术。昆曲之外,说起这个,单雯笑得有些无奈,“其实学戏曲的人,生活中并不会很钻很古典,有时候也很潮。”金牛座的她,性格开朗,和同龄的姑娘一样,爱逛街、淘宝、看电视剧,还有些小野性地爱穿机车皮衣。

这是在传承的昆曲里,看不到的单雯,却是一个真实的89年的姑娘。(本文摘自《城品》杂志)

THE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