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戏剧文化,史书记载

本文乃作者燕大爷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研究价值书本戏剧

《汇编清代编》清顾彩的《容美纪游》是康熙十二年()二月至七月,作者经好友孔尚任的介绍,来到位于湖南石门县西北部和湖北鹤峰县境的容美土司游历半载,以日记形式记载了当地风俗。文化的各个方面。作为剧作家出身的顾彩自然记录了当地的戏曲活动,如容美宣慰使田舜年及其长子田丙如各自家班中的人员配备、演唱声腔和训练、演出规模等。

此书版本有三:一为清道光二十三年()郑光祖辑《舟车所至》本,琴川祁氏清玉山房刊;一为清王锡祺编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第三册本,上海著易堂刊。一为中华民国湖北通志馆藏钞本。《汇编》所收历代笔记小说中关于戏曲史料的记载不少,但有关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戏剧演出的资料尚有空缺,因此顾彩的这段记载研究价值甚高。

《容美纪游》组画节选

书中记载了孔尚任《桃花扇》传奇在容美地区演出,为此顾彩特为之创作《客容阳席上观女优演孔东塘户部桃花扇新剧》、《云来庄观女优演余南桃花扇新剧》两首诗歌抒怀。更为重要的是,书中保留了花部戏曲演出的珍贵记录。

如女优皆十七八好女郎,声色皆佳,初学吴腔,略带楚调。男优皆秦腔,反可听。丙如(注:田舜年之子)自教一部,乃苏腔。装饰华美,胜于父优,即在全楚亦称……等等,凹说明早在清康熙初期,秦腔等地方花部戏曲已在湖北少数民族地区演出,且颇受欢迎。

《桃花扇》剧照

珍贵史料

清杨恩寿的《坦园日记》是他最重要的一部文史专著。杨氏的《坦园六种曲》六篇自序和专著《词余丛话》。《续词余丛话》均收人《汇编清代编》第四册,但没有收录《坦园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杨氏手稿整理的《坦园日记》全书八卷,共有四部分:《郴游日记》二卷、《北流日记》二卷、《长沙日记》三卷。

《燕游日记》一卷。杨氏自谓“忆自十余年来,颇有戏癖,在家闲住,行止自如,路无论远近,时不分寒暑,天不问晴雨,戏不拘昆乱,笙歌岁月,粉黛年华,虽曰荒德,聊以适志。”

《燕游日记》节选

因此书中为数众多的观剧记录成了本书最大的特点。无论是作者在湖南郴州、长沙,还是北流、北京,作为戏迷,又是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的杨恩寿,均在沿途和当地记载了所有的观剧记录,并及时记录了自己的体认。如在北流一年多时间里,他看戏近50场之多。仅看过的粵剧有《汾阳上寿》、《黑风帕》、《六国封相》、《还阳配》、《检柴》、《困曹》、《庙会》、《满床笏》、《打辰州擂》等。

《白下琐言》为清代江宁(今南京)人甘熙撰,共十卷。光绪十七年()由傅松生于金陵初刻刊行,至辛亥散失,民国十五年重印。全书记金陵掌故、逸闻、轶事。其中二、三、四、六、戏剧研究八卷,分别记述与戏曲相关的庆余班、伶人扮演活动、脚色行当情况、伶人祭祀老郎庙、报恩寺陈百戏,以及明初设定教坊司富乐院等珍贵史料。是研究明清戏曲史的重要参考。

《鸳鸯剑》剧照

昆曲唱论剧本体著作

《曲曲》为清代非常独特的一部昆曲唱论剧本体著作,茅恒(北山)撰。吴新雷《奇特的昆曲唱论一曲曲〉》一文首次论述该传奇的戏曲理论价值图。孙书磊的研究认为属于唱论专著的“《曲曲》在昆曲理论方面有着特殊的价……开创了以剧论曲的先河……深刻地阐述了昆曲的演唱理……是极为系统的曲论”,《曲曲》以八出昆曲形式,通过舞台上各种人物的演唱和对白,讲述有关昆曲唱法等理论。

清人严长明的《秦云撷英小谱》为秦腔论著,一卷,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全书分为三部分:一为序,共两篇;原序为王昶撰写,重刊序文为叶德辉所作;叶序论及明清时期昆曲、弋阳、秦腔、二簧诸腔调的发展变化。二为题词,共计十二首,为徐元九为琐儿、色子、银花等秦腔艺人所作的题咏。三为色目,即秦腔艺人小传,共七篇,所记十四人。

《秦云撷英小谱》节选

各篇记述各位艺人的从艺经历、所在班社以及艺术特长,其中严长明所作四篇,分别为祥麟、小惠(含宝儿、喜儿)、琐儿和金坠子(含双儿、拴儿、太平儿、四两。豌豆花)等篇;曹仁虎做三寿和色子两篇;钱玷做银花一篇。

小惠篇兼论秦腔源流表演、音乐特色,与昆曲的异同处。卷末附有作者后记和袁翔甫跋各一篇。该书刻本有三:一为清咸丰二年()四川活字版,一为清张潮《昭代丛书》本,为清光绪二十六年()叶德辉《双梅景暗丛书》本。

《双梅景暗丛书》节选

作者严长明清藏书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冬友,字道甫,号用晦。江苏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史称年少有奇慧,李绂典试江南时,叮嘱他拜方苞为师

乾隆二十七年()高宗南巡时,被召试赐为举人,授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处7年。乾隆三十六年()辞官,遂不复出。之后在名臣毕沅门下数年,后又主讲庐阳书院并任山长。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第9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