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文化观察丨同坪共振的效果

彭洋医术怎么样 https://yyk.39.net/doctor/694483_comments.html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蒋荣耀

坪山是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之一。年轻的坪山在建区之初就把文化发展与城区建设“同频共振”,让文化创新深度参与城区建设。坪山不断汇聚文化资源,不断建设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取得了一批文化成果,产生了影响,凝聚了人气,形成了独特的“坪山文化现象”,也已成为“出深”“出圈”的话题,引发了不少追问。比如,为何坪山能够得到国内知名艺术家、文化大咖的青睐?为何短短几年就能打造一批具有标识度的坪山文化IP并大放异彩?坪山如何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又如何通过开放、创新扩大自己的文化资源库?坪山如何发挥文化聚落的魅力,打造深圳东部文化新地标?今起,深圳商报·读创带着思考开辟《坪山文化观察》专栏,希望通过记者的深入观察与实地体验,解读坪山文化事业发展的密码。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央视春晚创始人之一姜昆带着老搭档戴志诚来了;喜剧表演艺术家巩汉林和金珠夫妇来了;北京幽默喜剧大赛一等奖得主陈印泉和侯振鹏、东方卫视《笑傲江湖第三季》全国总冠军卢鑫和玉浩、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最佳捧哏奖得主郑健和贾旭明来了;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刘昭也来了……

这场阵容庞大的演出是央视春晚吗?不,这是9月20日晚上在坪山大剧院的“爆笑坪山”中国南北笑星喜乐荟演出现场。

座的坪山大剧院座无虚席,不仅有“近水楼台”的坪山观众,更有下了班就马不停蹄从南山、福田等其他区赶来的,甚至还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观众。

难怪,“爆笑坪山”的海报打出的宣传语是“足不出户看央视春晚”。

“这几年,许多顶级的乐团,顶级艺术家来过坪山,登上过坪山大剧院的舞台。”当晚,“爆笑坪山”演出的主持人、国家大剧院首任主持陈璐这样介绍坪山。

几年前,坪山还是深圳文化演出的“边缘城郊”。但坪山大剧院正式营业以来,作为坪山文化聚落重要成员,它为我们带来了众多高品质艺术活动、众多著名艺术作品、众多顶级艺术家……通过这一方舞台,这些大咖、佳作都与这个年轻的区、这座年轻剧院结缘。

这让人充满惊喜之余,却又忍不住问为什么?

不断带来惊喜的神奇魔盒

“坪山大剧院被设计为‘戏剧方盒’,我觉得它更像一个神奇的魔盒。好像有一只神奇的手,从里面变出你意想不到的高品质艺术节目,每一次都让观众有惊喜。”从罗湖赶来看演出的王小姐是一位中学老师,她说上个月还来这里看过张国立、王刚和张铁林“铁三角”领衔出演的话剧《断金》,再往前是在这里观看昆曲《·桃花扇》,“每场都是座无虚席”,她这样说。

“过去我们看演出,都要到罗湖、福田、南山,有明星出演的剧目肯定只能在市中心区的剧场才能看到。”坪山本地居民黄先生说。

黄先生过去从坪山赶去市中心区看演出,到今日王小姐从罗湖赶到坪山“追星”,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坪山向东部中心城区加速蝶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坪山区前所未有地将文化建设放在了“C位”。

“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到坪山来,但是我们在北京就听说过坪山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很有特色。我要用两句话来介绍对坪山的印象,就是:坪山经济搞得好,文化搞得也好。”当晚客串主持的著名相声艺术家戴志诚如是说道。

“经济搞得好,文化搞得也好”,是两句大白话,但确实抓住了坪山这些年发展的最大特点。

经济发展是基础,但是不是要等经济发展好了再来做文化建设呢?

显然,坪山选择了另辟蹊径,从建区之初就把文化作为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的核心资源,坚持经济建设和宣传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集中资源力量,打造了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化名片、文化IP,推动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

所以,坪山在最中心的位置建设了美术馆、图书馆和音乐厅等文化设施为主题的“坪山文化聚落”。有了文化设施和公共空间,坪山才能迅速集聚一批文化、艺术名人,创建一批本土原创文化品牌,让坪山成为深圳东部文化高地。

当坪山处在“打开的状态”

俗话说,搭台唱戏。台搭好了,戏也要精彩。

如果说“坪山文化聚落”是舞台,是文化交流的载体,那如何吸收优质文化资源和优秀文艺人才则靠的是文化建设的手段创新和理念创新。

“坪山希望经济和文化同步发展。这股生猛的新鲜劲儿,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和滋养就非常好。”这是著名建筑师刘晓都的评价。

刘晓都目前担任坪山美术馆馆长,不仅是一位坪山文化的观察者,也是一位坪山文化的设计和参与者。

他说,当坪山是一个很开放的、打开的状态时,空间就大了,接受度也宽了。

“打开的状态”是什么?

年11月,坪山发起成立了一个文化智库,邀请包括国务院参事王京生、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委葛剑雄等在内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召开各类专题论证会、论坛等数十场;打破传统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和编制管理,成功邀请著名文化学者周国平、著名建筑师刘晓都分别担任坪山图书馆、美术馆首任馆长,引起各界巨大反响;美术馆以大展集聚了以崔愷、王建国、孟建民院士和王澍、张永和、刘家琨等为代表的70多位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建筑师、规划师及当代艺术家,图书馆的“大家书房”成功邀请韩少功、朱永新、葛剑雄、朱青生等各领域的名家大家入驻开讲。

坪山大剧院更是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如何“打开”。坪山区在剧院建设之初就提出,坪山大剧院定位为开放、先锋、品位的剧院,打开这个戏剧方盒要像打开戏剧文化的缤纷宝盒一样。

因为大门是“打开”的,所以坪山不仅能迎来了姜昆、张国立,还有郎朗这些艺术家,还能迎来文化学者、建筑师、规划师和众多的艺术家……成为开怀容纳各方的文化热土。

开放才能创造持久魅力

观看演出时,偶遇了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津逵先生,他说:“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如何建设文化繁荣的现代城市文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而坪山的探索不仅有前瞻性,也有很好的效果。我也是看过很多人在讨论坪山文化现象才专程过来的。”

如果说坪山向艺术家、文化名人和专家的“打开”是一种文化建设的手段,那么向市民尤其是坪山居民“打开”才是目的。

坪山区曾提出,要把“正式”的剧院功能和“非正式”的市民文化教育活动及文化消费功能结合起来,这是今天,黄先生可以在家门口看到明星、看到大剧的重要前提。

坪山图书馆的“大家书房”,让市民有机会近距离与名家零距离接触,更同时建设“深圳人书房”,聚焦全民阅读发展历程,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超过场次。

坪山美术馆建馆以来,举办“共时”“缪斯,愚公与指南针”“九层塔”等当代艺术前沿大展22场,吸引近40万观众参观,举办公共教育活动场,连续两年入选国内当代美术馆TOP10,已成为新时代新都市美术馆标杆。

成立一年的坪山文化馆举办一系列高品质的文化活动,同时推出文化进“四区”(社区、校区、园区、厂区)活动,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逐渐成长为“文化坪山”的新力量,新阵地。

而坪山大剧院也一直担负着演出演艺的原创孵化和戏剧教育功能,一直在努力打造“一个戏剧文化的综合空间、一个先锋戏剧的原创基地、一个品质引领的文化地标。”

上个月,《断金》演出后有一个非常感人的细节。结束时,观众们一直鼓掌,久久不愿离去。

张国立在谢幕时非常真诚地感慨:“坪山给了我非常美好的印象。”

如果一个舞台既是艺术家的舞台,也是观众的舞台,那演出就会出现“同频共振”的感人效果;如果一个地方的文化事业,不只有领导者和管理者操心,也有居民群众的热心参与,那这里的文化事业也会出现“同频共振”的神奇效果。

审读:孙世建蒋祝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