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45台高出城阙,一望大江开

北京手足癣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710.html

都市

品质

生活

分享

这是一个为你打造的平台

相信你会深深地爱上这里

与尔倾杯酒,闲登山上台。

台高出城阙,一望大江开。

日入牛羊下,天空鸿雁来。

寓之在何处,满地是苍苔。

《一望大江开》(局部)

在傅抱石创作的《一望大江开》中,两位高士临台远眺,背景则是大地苍茫、大江横流,大片的留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韵似江水不绝,是平远、幽远法结合构图的经典之作。而这幅作品正是依据龚贤《与费密登清凉台》的诗意而创作的。多年前,在南京城西的清凉山,龚贤的足迹曾遍踏于此。

自幼飘零,半生终得“半亩园”

龚贤

又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别号柴丈人、清凉山下人、钟山野老等,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画家、诗人,“金陵八家”之首。

明万历年间,龚贤出生于江苏昆山,虽是官宦之家,但已家道中落,他幼年丧母,随家人迁居南京。后来龚贤的祖父和父亲迁官入川,自此便一去不复返,音讯全无,龚贤与其父续娶的王氏留寓南京。

13岁时,龚贤开始师从董其昌学画,青少年时期的他更是参加了复社的活动。复社为明末文社,成员主要是青年士子,他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龚贤凭借出色的人品、才华逐渐崭露头角。

不过由于身处于明末清初的纷繁乱世,安宁难求,龚贤在二十多岁又开启了漂泊之旅,他曾孤身赴扬州谋生,后又赴海安、桐江,辗转往返于多地。当他再度返回南京长住时,已年逾半百。

经过了几次迁居后,龚贤选择了在清凉山下购瓦房数间,并以房前的半亩空地筑起小院栽花种竹,取名为“半亩园”。他曾经这样描写了“半亩园”:

“清凉山上有台,亦名清凉台。登台而观,大江横于前……余家即在此台之下。转身东北,引客视之,则柴门犬吠,仿佛见之”。正是在这不大的“半亩园”中,龚贤卖文鬻画,赋诗教画,往往“朝耕暮获,仅足糊口”,虽然在经济上窘迫,但总归是清心寡欲地安顿下来。

清凉之地,墨色浓淡赏龚贤

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历史上,清凉山西侧曾紧邻长江。公元前年,楚威王在此山筑金陵邑,东吴时孙权又建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南唐时则为皇家避暑胜地。

现如今由广州路往西,清凉山公园的大门就立于路北。在古朴的拱门上,“清凉山”三个绿色的大字很是醒目,这正出自龚贤之手。

步入公园大门,向左望去,在一片竹林间有石阶向上,高处的门头上书有“古扫叶楼”,并有“敕建”两个小字。

说起扫叶楼,不能不提一位皇帝,他就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乾隆在几次南巡中数游清凉山,还写有《遥题扫叶楼》诗。相传,乾隆对于扫叶楼的来历很感兴趣,曾“三问扫叶楼”,只是身边人却难以说清其来龙去脉。

清咸丰年间,扫叶楼毁于战火,后多次重建。现扫叶楼为坐北朝南三进,其中就有龚贤纪念馆,大门的一侧还立有龚贤的雕像。

步入龚贤纪念馆,一幅巨大的画像呈现在眼前,上书“扫叶老人像”,画中的人物赤脚站立,手拿扫帚,眼神坚毅看向远方,身旁则是飘落的树叶。画像两侧配有楹联“老不白头因水好,冬犹赤足为师高”。

纪念馆内的墙壁上挂有龚贤的书法绘画作品,虽非原件,但仍能从中感受到这位大师的创作气韵。端详墙上的一些山水作品,画面中黑白对比强烈,用墨之浓让人印象深刻,而在构图上也显得很满。

龚贤的绘画很看重用墨和构图,他善用黑白对比的手法,画法也曾由淡而浓,世称“白龚”和“黑龚”。其早期的风格枯而简淡,是为“白龚”,后期则积墨浓重,谓之“黑龚”。

他所创作的山水画,在董源、巨然、米芾和米友仁等前人的影响下,结合了自身的观察、感悟和创造,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风格。并且在他的画中,很多都是以南京的景物为题材的,他一变古法,自开生面。

更妙是诗篇,功夫在画外

龚贤在绘画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有着较为系统的山水画理论,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美术理论家和教育家。他还在总结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龚贤在《虚斋名画续录》中曾有这样的归纳:“一曰笔,二曰墨,三曰丘壑,四曰气韵。笔法宜老,墨气宜润,五壑宜稳,三者得而气韵在其中矣”。

龚贤还创造了以文释图、以图助文的画稿,在纪念馆内存有后来出版的《龚半千山水画课徒稿》。在一张关于画树的册页上出现了诸多的题识“一丛之内有主有宾,先画一株为主,二株以后俱为客矣……”这些技法理论浅显易懂,图文搭配的形式让人一目了然。这种课徒稿不仅让当时的学生受益匪浅,更是给后世的学画者留下了宝贵的教科书,他的一些山水画理论和技法影响深远,黄宾虹、李可染等著名画家也都深受启迪。

在龚贤纪念馆外的院墙上还镶有几块石碑,有一块是方文的《寒食日宿扫公房》五言诗“城西有古寺,建在石头山。南唐李后主,避暑于其间……”。

方文是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也是龚贤的好友,方文在《喜龚半千还金陵》诗中曾称赞龚贤:“更妙是诗篇,浑朴复雄放”,可见龚贤诗、书、画俱佳,在多方面均有着不凡的造诣。

纪念馆内还存有龚贤的《草香堂集》,是其传世著作,反映了龚贤在海安、扬州时期的客居经历和思想状况,其中共收诗首。龚贤的诗作中不乏意象深远的杂题诗,“独立杏花下,悠然无所思。一春惟病酒,半月未成诗……”字里行间透露出真情实感。

在龚贤的诗中亦有很多对南京景物的描写,如在《晚出燕子矶东下》中就有“江天忽无际,一舸在中流。远岫已将没,夕阳犹未收。”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

院墙上,记者还看到了一块刻有《虎踞关访龚野遗草堂》的石碑,其诗文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孔尚任。

忘年之交,幸遇知己孔尚任

在半亩园生活的20多年间,龚贤除了书画教徒外还经常和一些文人雅士往来,比如周亮工、方文、石涛等,这其中就有一位对他极其重要的忘年交,那就是后来写出了《桃花扇》的孔尚任。

孔尚任

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字聘之,号东塘,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他曾为康熙皇帝讲解儒家经典,颇受赏识,遂被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

后来孔尚任赴江南治水,历时数年,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结交了一批明朝遗民,并往来甚密。孔尚任与龚贤便结识于扬州,两人一见如故。虽然比龚贤小了三十岁,但孔尚任却视对方为知己,龚贤回到南京后,两人也并未断了联系。

那时的龚贤已迈入了晚年,孔尚任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对这位老人有着帮助。据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贫病交加的龚贤又遇了“豪横”仗势欺人,强索书画,年历七十的他在病床上愤懑离世,令人唏嘘!作为好友,孔尚任为龚贤料理身后事,抚其孤子,收其遗书,并将他归葬于祖籍昆山。

孔尚任曾作《哭龚半千》诗四首,其中有“尺素忽相投,自言罹大病。缘有索书人,数来肆其横。问我御暴方,我有奚权柄?”从中可见其悲愤之情。

正是与龚贤等人的交往,让孔尚任对明末江南那段历史有了详细的了解和感悟,这也对他日后创作传奇剧本《桃花扇》启发甚大,在龚贤去世十年后,《桃花扇》完稿。而龚贤也作为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凭借其杰出的艺术成就而为后人所推崇,被誉为明清之际最杰出的绘画大师之一!

来源:紫金山记者刘鹏文/图

----------END----------

让阅读成为享受

如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