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是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重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m.39.net/pf/a_4892467.html

年,孔尚任写成传奇《桃花扇》,轰动了北京城“王公荐绅,莫不借钞”,连康熙皇帝也星夜传索剧本。可是,就在《桃花扇》蜚声艺苑的时候,孔尚任被罢了官,他带着一腔怨恨,回到了家乡。

孔尚任声称,《桃花扇》所写的“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他还开列了近百种和剧本创作有关的历史资料,说明这个戏是严格地按照历史事实写成的。

作为历史剧,不仅要描绘一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还要反映出时代的本质。历史作家应该在浩繁的史料中,分析和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如此,オ能在刷本里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桃花扇》传奇并没有具体地表现出明末清初社会的主要矛盾,作者自以为“南朝兴亡,系于《桃花扇》底”,其实他所描绘的图景,和历史真实相距甚远。孔尚任声明,他要描述的是从年(未)到年子)五年之间的情景。

这五年,由明到清,是中原大地发生历史性转折的时刻。应该怎样看待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呢?大家知道.明代从隆庆年间开始,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日益激化,经过几十年的。酝酿,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

明末李四成起义

就在中原地区进行着阶级大搏斗的时刻,满族地主贵族集闭乘机崛起。他们派人和陕西义军联系,说什么“诸公协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福贵共之矣。“遭李自成拒绝后,他们便和汉族地主阶级一些投降分子勾结,长驱入关。从此,社会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

清军入关

清兵入关,其目标,显然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爱新觉罗氏为首的满族地主统治权力。因此,他们一面追击溃败的农民起义军。一面睥睨江南,给南明流亡政府施加沉重的压力。

南明永历皇帝

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各地农民起义军也改变了斗争的方针,提出联明抗清的口号。如李自成余部李过、高一功等,改奉朱明隆武正朔;张献忠的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改奉朱明永历正朔。而在江南地区的一些地主阶级爱国人士,也联合农民奋起抗清。

典史阎应元,领导江阴人民英勇斗争,他到城门上写着:“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贼,留大明三百里江山”。这集中地体现了汉族人民坚决抗清的意志,也表明了这一阶段,国内的民族矛盾已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以反映这一历史阶段斗争生活为内容的《桃花扇》,恰好回避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整个戏,仅围绕着以马、阮为一方和以复社文人、市民大众为一方的矛盾冲突而展开。作者无情地揭露了南明君臣的劣迹,却遮掩着满清贵族铁骑践踏中原的血迹。当然,在清王朝已经建立起有效统治的情况下,很难想象孔尚任能够具体描述明末清初民族矛盾的图景,但作为历史剧,没有通过戏剧形象表现特定时代的主要矛盾,这毕严重地影响了作品的思想价值。

桃花扇剧照

据吴梅(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说“相传圣祖最喜看《桃花扇》,每至“设朝”、“选优”诸折,辄皱眉顿足日:“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看来,康熙喜欢这个戏的着眼点,也在于它揭露南明王朝的腐朽,有利于表明清朝统治中国的合理性。

康熙皇帝

在这个意义上说,《桃花扇》确有适应清朝政治需要的地方。《桃花扇》回避了对明末清初国内民族矛盾的具体描写,却不等于作者无视当时的民族斗争,剧本字里行间,明显地流露出民族情绪。

桃花扇剧照

因此,《桃花扇》又有着不适应清朝统治需要的一面。在《桃花扇》里,作者怀着深沉的感情歌颂了抗清英雄史可法。在南明残局危如累卵的时候,史可法鞠躬尽瘁,独力支撑。

《誓师》一场,孔尚任写他面对着动摇的三军,痛哭流涕,竟至哭出血泪。在《沉江》一场,他觉得“江山换主,无可留恋”,从容脱下官服,投江自杀。这些场景,展示了史可法忠于明朝的一片丹心,以及坚决抗清的意志,感人至深。

然而,上述细节,都是出于作者的虚构,与史实并不相符。在这里,作者不惜违背所谓“有凭有据,全无假借”的声明,想方设法避开史可法和清兵格斗不幸阵亡这一极难处理的场面,目的是要让坚持抗战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里对那些降清的官员,作者的态度也是鲜明的。

当刘良佐、刘泽清提出把弘光送与北朝时,孔尚任就通过黄得功之口,骂他们“倒戈劫君,争功邀赏,顿丧心,全反面,真贼党”。当许定国、阮大、马士英之流决定降清时,作者则以漫画化的手法,把他们写得狼狈不堪,丑态毕露。在最后一场,充当清朝皂隶的徐青君奉命捉拿山林隐逸,他的上场诗是:“开国元勋留狗尾,换朝逸老缩龟头。”徐青君是明朝开国元勋英国公徐达之后,这一条“狗尾”的自找嘲弄,当时的观众定会感到十分刺耳翻开《桃花扇》,像上述那些暴露投降派的地方还有不少。

桃花扇剧照

透过对投降分子的鞭挞,孔尚任表明了自己的思想倾向。在《桃花扇》里,孔尚任毫不掩饰自己对明朝的思念。他一再让演员涕泪滂沱地呼喊“大行皇帝”。卷二之末,他让崇祯亡灵在乐幡幢的引导下走上舞台。

卷四之末,又在舞台上树起崇祯的牌位。按照当时一个戏分两晚演完的惯例,作者这样的处理,分明要让观众在每晚离开场的时候,脑海里一萦回着崇祯的形象。

至于《桃花扇》的主题曲《哀江南》,更是集中地表现出怀念明朝的情感。这首曲子是孔尚任根据徐旭旦的套曲《旧院有感》改写的,例如曲里的〔驻马听〕徐作:野火频烧,绕屋长松多半消,牛羊群跑,买花小使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技奴叶当阶罩。谁酒扫,牧儿拾得菱花照。

孔改: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二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比较之下,可以发现,孔尚任对徐曲所作的关键性的改动,是把原曲凭吊旧院的情绪,改而为思怀故国、勾起观众们深沉的兴亡之感。在清初这一特定的历史范围里,孔尚任思念明朝,是他的民族情绪的流露。这种情绪,包括康熙在内的清初最高统治者,一直是忌讳的,康熙说:“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这就表明民族问题是清廷感到棘手的问题。

当然,康熙也曾为明朝的衰败表示惆怅,也曾三番四次祭祀明孝陵。但这不过是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的一种手段,而绝不是要引导人们产生什么故国之思,把感情注入被爱新觉罗氏灭掉的明代。

孔尚任的《桃花扇》,却捧出史可法,捧出崇祯,鞭挞降清分子,抒发家国之恨,甚至还说出“建业城啼夜鬼,维扬井贮秋尸”之类犯禁的话,让观众掀起民族感情的波澜。

桃花扇剧照

这样做,不可能符合清朝最高统治阶层的利益。道理十分简单,因为清朝虽说“为明朝报了大仇”毕竟是“图换稿”。在鹊巢鸠占的形势下,为旧主人扬幡招魂,只会使新主人尴尬不快。

何况,清初汉族人民一直利用明朝君臣的号召力来反对清室。史可法死后四年,“庐州人冯弘图起兵,假可法名”;另外,“有浙人厉韶伯者,尝入史可法幕,躯貌相类,复冒可法名,…破巢县无为州。”就在康熙执政的年代,天地会成立,提出“反清复明”,浙江张和尚起义,也自称是明朝的后裔。在民族问题依然十分敏感的时候,《桃花扇》却引起人们恋明朝的情绪,这难道会使康熙皇帝感到惬意?

我们知道,清朝是以满旗地主阶级为主体的汉满地主联合政权。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孔尚任拥护清朝的统治。这是因为,在明末农民起义打击之下,汉族地主阶级面临灭顶之灾,幸而清兵入关,汉族地主一部分人和满族地主勾结,联合镇压了农民起义使地主阶级专政能够重振旗鼓。

当要在农民政权和地主政权之间作出抉择时,孔尚任是按照阶级利益而不是按民族来确定自己的立场的,在《桃花扇》里,他一再诅咒“弑君罔上”的“流贼”,一再称颂为崇祯报仇的清朝这正是他的阶级感情最生动的流露。

桃花扇剧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