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还珠格格驾到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戏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作为民俗文化的突出代表,中国戏曲呈现出既俗又雅、既驳杂又统一的复杂面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不可替代的璀璨明珠。为了与西洋戏剧相区别,一般称中国古代戏剧为戏曲。戏曲是一门集唱、念、做、打、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唐代是中国戏曲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唐玄宗时,专门设立了训练乐工的机构(称作“梨园”),用于排演《兰陵王》《踏摇娘》一类的歌舞戏,以及用滑稽对话、动作表演的“参军戏”。这些表演具有叙事性、情节性,有向戏曲方向发展的趋势。故后世称戏班为“梨园”,称演员为“梨园弟子”,奉唐玄宗为戏曲的祖师。元代时,北方戏曲在宋金戏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元杂剧。这一时期,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优秀剧作家。
《兰陵王》元杂剧剧目有多种,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元杂剧和南方的南戏并列,成为南北戏剧的两朵奇葩。进入明代以后,北方的杂剧逐渐衰落,南方的南戏吸收了杂剧的优点,演变为“传奇”。明代的剧作家汤显祖创作了《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大着名传奇,被誉为“中国16世纪的莎士比亚”。清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繁盛时期,清代中叶,因乾隆皇帝的喜爱,昆曲进入北京,成为诸多声腔中的佼佼者。昆曲就是在昆山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代表的一批民间音乐家结成一个探索戏曲声腔发展的群体,一起对昆山腔进行革新,吸取了海盐腔和弋阳腔的长处。
关汉卿画像又发挥了昆山腔的优势,形成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新腔一“水磨腔”,它将昆山腔“流丽悠远”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水磨腔“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因其伴奏增加了笛、萧、笙、琵琶等管弦乐器之音,其声调、唱腔更加秀丽抒情、婉转动人。新昆腔在诞生之初生命力极强,风靡四方,竞相效仿,一时出现了“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昆腔)”的可喜局面。随后,在梁辰鱼等音乐家和剧作家的手中,昆腔被搬。上舞台。梁辰鱼《浣纱记》的风靡进一步推动了昆曲的推广和传播。昆曲成为明代各阶层的共同爱好,上自统治阶级,下到市井贩夫走卒,全都醉心于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昆曲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剧本、音乐和表演3个方面。
《浣纱记》在剧本上,昆曲的剧本采用宋、元时代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大戏分很多折子,每折戏自成单元,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在音乐上,昆曲音乐呈曲牌体结构形式,有多个曲牌。昆曲唱腔婉转细腻吐字讲究,有四声、尖团之分,而且音域非常宽;在表演上,昆曲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4个字:慢、小、细、软。所谓“慢”是说昆曲的节奏缓慢;所谓“小“是说昆曲最宜在家宅的厅堂或花园亭上演唱;所谓“细”是说昆曲表演十分细腻;所谓“软”是指昆戏说的是吴侬软语“水磨腔”,再加上表演缠绵悱恻的文戏,自然给人以一种软而香的感觉。明清换代之时,由于满人是北方人,不懂南曲,顺治皇帝禁止在宴会上演昆曲,直到康熙年间才取消禁令,大演昆曲。
顺治皇帝画像京师的文化条件使昆剧水平得到了大大提升,促使了昆曲佳作《长生殿》和《桃花扇》的产生,这标志着新一轮昆曲创作高潮的到来。《长生殿》是洪异的力作,从立意命笔到最后完成前后花费了十多年,中间曾三易其稿。该剧描写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恋情,结构严谨,情节丰富,引人入胜。作者一方面肯定李隆基与杨玉环生死不渝的感情;另一方面又对他们放纵情欲、骄奢淫逸以致危害社稷的行为持批判态度。《桃花扇》则是一部反映南明弘光王朝建立和覆亡经过的历史剧。剧作以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将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
《长生殿》创作者孔尚任一方面揭露了南明统治集团的腐朽罪恶,另一方面又用饱满的热情塑造了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坚毅果敢的下层人物。如果说昆曲在其起源、形成时期更多的是同中国民间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在兴盛发展的过程中,它则与一大批明清时代的文化精英结下了不解之缘。明中叶以后,昆曲的创作、演出及欣赏,成为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他们将戏曲做为传播思想的主要手段,在剧作中寄寓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汤显祖借《牡丹亭》宣扬以“情”反“理”的个性解放意识。同时,他们也借由昆曲抒发感慨,借戏场来倾吐他们的歌哭笑骂,展现他们感情色彩极浓的生活理想。《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牡丹亭》作品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牡丹亭》以文词典雅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代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文人士大夫阶层以自己的文化品格深刻影响了昆曲的审美基调和艺术走向,使昆曲具有超逸的美学品位和精致的艺术格局。昆曲的程式中积存了丰富的文化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对“中和”的推崇,即昆曲音乐讲究“约之以礼”,从而达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风。此外,昆曲柔婉细腻的风格和流丽悠远的唱腔等艺术特征都与其时的文人精神密不可分。
参考资料《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