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这种有节奏的特殊唱歌形式,从产生之初就以超强的节奏为人所爱,而在中国由崔健等第一代音乐人将说唱引入后,影响也日渐增大。今年《中国新说唱》的火爆就证明了这一点,但事实上,说唱这种表演形式,中国古代也曾经存在过。
在中国古代,说唱的产生其实与民间通俗文化的广泛兴起有关。通俗文化在历朝历代都有存在,有民间流传的歌谣与故事,也有由娱神演变成民间观赏的戏剧,类型多样,但一直没有转化为专业的表演艺术。
宋代以后,商业都市兴起,瓦舍、勾栏等民间百姓娱乐活动场所广泛出现,许多民间的说唱也就在这一时期转化为了专业的表演艺术。由宋到明,商业经济繁荣发达,民间表演艺术兴盛,尤其是在商业重镇的南方更是如此。
艺术平民化、娱乐化、世俗化的趋势在清朝声势更为浩大,甚至从戏剧、说唱等表演形式波及到小说、绘画等艺术形式。民间通俗文化开始与社会上层的贵族文化并相存在。
不过,说唱在古代的真正繁荣还是在清代。
虽然宋明时期已经有说唱这样的通俗性文化形式,也有类似《三国演义》、《西游记》这样的通俗性文学作品,但文字还处在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交界之间,算不上口语。而且,明代“三言二拍”这样的短篇故事作品,文字一样不是白话文。作为地方剧种的昆曲虽在明朝发展兴盛,但昆曲编剧名家全是高知分子,《桃花扇》、《长生殿》这样的作品对平民百姓来说仍然显得精致,算不得民间文化。
清代的文学作品则都倾向于白话文写作,《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等都是语体文的作品,超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文运动相当长的时间。
说唱在清朝的兴盛表现为多样的表演形式。
清朝前期,民生殷富,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专业说唱表演,或是为了庙会娱神、或是为了百姓节庆,也有大户人家喜庆招揽宾客,都有说唱艺人的身影存在。
说唱表演,在北方表现为鼓书,南方为弹词,八旗子弟唱太平歌,还有寺庙这样特殊地方劝善的宝卷、佛曲和道情。
说唱的内容来源大致有三种,一是说唱家自己创造作品,一是从历史演义中攫取内容,再一则是闺阁仕女以说唱体裁创作的长篇韵文故事。
先说说唱家自身创作的文学作品。明末清初说唱第一大家贾凫西,明末官退归故里后,将奇说稗官编成鼓词,四处进行说唱表演。孔尚任在《木皮散客传》里还有记载贾凫西创作的《木皮散客鼓词》,不过这种以鼓词叙述古今,评论时政的作品,在文字狱大兴的清朝,很长时间都是禁书,清末才有了刻本,除贾凫西之外,杨慎的《廿一史弹词》也是说唱代表作品。
再来看从历史演义中攫取内容进行说唱,其实这一块才是说唱内容来源的大头。从演义中挖掘故事,主要也分为两种,根据客人喜好进行说唱。比如军营里边的听众更喜欢以西汉、三国、隋唐、说岳、水浒这样的题材内容,根据记载,左良玉邀请说唱大家柳敬亭去说书时,待其为座上宾,就是以这些体裁为主。
另一种演义,则是清官与侠客的故事,最为著名的就是说书人石玉昆所说的包公及一批侠客的故事,有人笔录成《龙图耳录》,流传相当广泛。还有《三侠五义》、《施公案》、《彭公案》这些清官侠客故事衍生而来的作品,也是说唱演义中的重要内容来源。
第三则是闺阁仕女创作的作品。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很多女子有文才而无处可用,就以说唱体裁创作长篇韵文,比如陈端生的《再生缘》、邱心如的《笔生花》、陶贞怀的《天雨花》都是当时翘楚。这些女子创作的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女扮男装,文中状元,武为将帅,表达女子的愤懑不平。
说唱以内容形式来分,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北方说唱以演义为多,南方说唱者大多是儿女感情故事,但这并不代表两方说唱内容没有交叉融合点,因而不可以完全以地域截然划分为两种传统。
其实,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才是精粹,就像周杰伦在讲的:“中国歌才是最强的”,深入中国文化,你会发现,在很多方面,中国文化才是全世界的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