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吃剩下的饭菜怎么处理,除了赏赐还

北京皮炎医院地址 http://m.39.net/news/a_9322801.html

在古装电视剧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场面,那就是皇帝用膳。皇帝用餐时的排场是非常盛大的,一个个太监宫女端着精致美味的饭菜上来,像现在吃流水席一样连绵不绝。而且这些食物中,不乏用料稀有、精致小巧的美食。这些美食常常是摆满了三个大桌子,除了主食之外,还有各种瓜果、点心、饮品等各类小吃。

吃流水席是一群人在吃,但是皇帝用膳则是一个人。按照常理而言,皇帝一个人肯定吃不完这么多菜和甜点,并且皇帝为九五至尊,是封建王朝最为尊贵的人,他肯定不能像寻常百姓人家一样吃剩饭剩菜。那么这些剩下来的饭菜是如何处理的呢?难道是全部都扔掉吗?还是另有其他的处理途径呢?

一、吃饭讲究排场

我们知道,在封建王朝是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的。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时候,还没有宫廷御膳,那个时候一般都是整个部落一起用餐。虽然部落首领可以享受到最珍贵的食物,但是在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首领们也很简朴,根本谈不上什么排场。

真正的饮食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朝廷对饮食的方式、烹饪方法、皇帝的饮食器具都有详细的规定。《尚书·洪范》里面记载:“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也就是说,只有君主还可以享用“玉食”,即美味佳肴,寻常的老百姓只能吃一些普通的饭菜。《周礼·天官》中说,周天子进膳时,“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在那个食物种类有限的年代,皇帝一个人就可以享受多种谷物、牲畜、饮品。当时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每年就可以达到两万万钱,可见在当时,皇帝的用膳规模就极其庞大。周朝还以礼乐制度规范饮食制度,他们建立了严格的一系列饮食制作和管理机构,其中包括有负责进货、屠宰、制作、上菜等六个机构。这六个机构中间又分为了22个单位,共计上千名饮食服务者,专门为皇帝一家服务。

盛唐时期,皇帝饮食的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朝廷官员初次上任时,为了感念皇家恩情,必须给皇帝进献盛宴,名叫:“烧尾宴”。既然是第一次向皇帝进献,为了今后的官运亨通,这些大臣们必然是竭尽所能,将这场宴会举办得尽可能奢华珍稀,以表示自己的忠心。据《清异录》中记载了唐代韦巨源设烧尾宴时的一份不完全的菜单,菜单中共列菜点58种,糕点有20余种,菜肴有32种。从取材上看,有北方的熊、鹿、驴,南方的狸、虾、蟹、青蛙、鳖,还有鱼、鸡、鸭、鹌鹑、猪、牛、羊、兔等等。而这些山珍海味还仅仅只是常规菜肴,宴席上还有一种菜是工艺菜,主要是用来供大家赏玩的。比如其中一个叫“通花软牛肠”的菜,是用羊骨髓加上其他辅料灌入牛肠,有点类似于今天见到的香肠,非常耗费人力物力。

宋代的宫廷饮食同样奢华无比,据记载,当时仅仅是皇帝就“常膳百品”,“半夜传餐,即须千数”。这里的“百”和“千”对于我们现代而言或许是有些夸张,但是对于当时而言绝对没有丝毫的夸大成分。比如宋仁宗有一次内宴,仅一碟蛤蜊就二十八枚,而当时蛤蜊一枚值一千钱。神宗“一宴游之费十余万”,这还仅仅是一次宴游,非正规的节日宴会,就要花到数十万的钱。

到了清代,膳食主要归内府主管,也就是主要由太监掌权。即使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御膳房的菜肴原料仍然集齐了全国五湖四海的各类产品。其中有渤海的对虾、黄河的鲤鱼、镇江的鲥鱼、阳澄湖的大蟹、南海的鱼翅、海南的燕窝、东北的熊掌、山东的鲍鱼等等,品种多样,极尽奢华。清朝晚年,国家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专门的膳房比皇帝的御膳房还要大,能制作菜肴四千多种,点心四百多种。她的每一顿饭都需要达到道,到了慈禧晚年的时候,食欲不振,饭量已经不像中年时期那么大了,但是她的菜肴还是保持同样的规模。史书记载,慈禧夏天喜欢吃西瓜,但是只吃西瓜最中间的那一小块,所以她一个人一天可以吃掉三百五十个西瓜。

二、剩饭处理途径

按照规矩,皇帝在吃饭时,也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单独进餐,民间称为“吃独食儿”。毫无疑问的是,这么大的排场,仅仅凭借皇帝一个人或者妃嫔们,这些饭菜一定是吃不完的。况且皇宫又存在极度浪费的情况,比如慈禧太后只吃一个西瓜的中间一点,那这些皇帝和妃嫔们吃不完或者没吃的食物是如何处理的呢?难道像我们现在一样,留到下一餐吃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在封建王朝是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皇帝作为九五至尊,享有无上的尊荣。而这些妃嫔们作为皇帝的伴侣,也享有尊贵的地位。从地位上而言,他们享受最高级的待遇,是不可能吃剩饭的。并且从现在史料上记载皇帝每日的饮食所花费的金额上来看,以其奢华程度而言,吃剩饭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那到底是如何处理呢?

原来,宫廷剩饭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三个。第一个途径就是赏给皇帝身边的那些臣子们。据说,春秋战国时期,秦王就将胙肉赏赐给周天子的特使昭文君。雍正在位时期,在某个祭祀结束之后,也给他的儿子们赏赐了胙肉。按照我们现代人得理解,不管是谁将自己的剩饭送给别人,肯定是会令对方生气和不满的。但是对于古代而言却完全不是这样,我们已经说过,皇帝是享有至高的地位的。那么这样一个真龙天子的赏赐是被当作“御赐之物”的,是一个臣子的无上荣光,是值得吹嘘和夸耀的。因为这代表了普天之下最尊贵的帝王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和满意,以及对自己的喜爱和赞赏。所以,作为臣子吃了皇帝剩下的饭菜会感到荣幸和感激,有些大臣甚至将这些饭菜供奉起来,根本舍不得吃。

除了这些大臣之外,皇帝有时候还会赏赐给宫里的太后、妃嫔或者自己亲近的一些下人。太后一般是皇帝的生母或者养母,皇帝赏赐饭菜给太后是为了表示孝心,更多的是对长辈的关爱之情。妃嫔在家庭关系上虽然可以算作皇帝的家人,但是在社会地位上却和臣子们的差不多的。她们收到皇帝的赏赐就代表着皇帝的宠爱和挂念,也是一种殊荣。而下人和皇帝的地位差别很大,能受到皇帝赏赐的一般都是与皇帝很亲近的下人。皇帝赏赐剩饭一方面是因为顺手,因为就餐时常常是这些下人在身旁伺候,可能因为某个下人今天的差事干得很好,就可以得到赏赐。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表现出天家气度。虽然皇帝地位极高,不容许被冒犯。但是他们会维护自己的仁君形象,表现自己仁德友善,这些亲近的臣子和下人们就成为维护形象的途径。总之,不论是臣子,还是妃嫔、下人,他们能吃到皇帝赏赐的剩菜都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第二个途径就是太监们将剩下的饭菜运输到民间去倒卖,从中赚取差价。前面已经说过大臣们尚且对皇帝的剩饭表示尊崇,而民间的老百姓来说更是如此。对于他们而言,皇宫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又是一个令他们向往的地方。他们很好奇皇帝到底每天吃些什么,这些菜的味道怎么样呢?有了市场需求,就一定会有市场供给。宫里负责御膳房的太监们自然也知道老百姓想要皇帝的剩饭,民间也不乏存在有钱人。所以,他们就和宫外的高级饭店联合,他们负责偷偷将皇帝的剩饭运送出宫,然后饭店负责将这些剩饭中卖相较好的菜品加工售卖,双方再进行利益分工。普通老百姓们都想沾一下皇帝的真龙之气,保佑自己财源滚滚,家庭美满。再加上很多剩菜确实都没有吃几口,外观特别精美。所以这些剩菜非常受到大家欢迎,倒卖皇帝的剩饭成为了一个暴利的行业。据统计,在清代的时候,参与这种倒卖的人数达到了数万人。

既然存在卖相好的菜,也必然有一些卖相很差的菜。按理说,这些饭菜只能够给一些牲畜家禽食用,但是皇帝吃过的剩菜却不一样。并且,当时不像现在,吃不上饭的穷苦百姓比比皆是,这些人只要能吃饱肚子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管得了是什么饭菜呢?于是,饭店又将这些食物残渣低价卖给一些小商贩,小商贩将他们全部放进锅里炖煮,再卖给那些穷人。

第三个途径是被宫中的太监宫女们偷偷吃掉。这些太监宫女们本身就能轻易接触到皇帝的饮食,与他们平时粗糙的饭菜相比,这么精美的佳肴很难不让他们动心。而皇帝和妃嫔们本身也没有损害,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他们也往往能消耗掉一小部分剩饭。

三、结语

这些剩饭令御膳房的人也很苦恼,因为皇帝每天一百多道菜的制作工序复杂,处理的工作又很繁琐,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所以,有些人也想出了其他的办法。因为皇帝的偏好很明显,有些太监将皇帝爱吃的菜肴先上,其他的则摆在不显眼的位置,下一餐再原封不动地呈上去,当然这只是个例。所以,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这种极致的奢华令从上到下的人都头疼不已。相传清朝光绪皇帝曾经提议菜品减半,减少损耗和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后面因为慈禧太后反对,又恢复了原有的规模。对于皇帝而言,这么多的菜品不仅使每日的用餐变得繁琐,而且还增加了中毒的风险。要知道古代是只能通过银器和太监试毒的,这种简单的方式肯定是会存在纰漏的。同时,这些菜肴意味着高昂的消费金额,特别是遇到战争的时候,朝廷面临着难以承担的风险。清末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在逃难期间每日的饮食还要花掉三十两,令当时的大臣和百姓们怨声载道。

而这些剩饭所衍生出来的黑色产业链也对市场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从清代戏曲《桃花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双杨玉环的旧袜子都能高价售出。当然这只是文学作品,存在虚构成分。但是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原本不值钱的剩饭反而成为太监和饭店们中饱私囊的工具,而穷苦的百姓却只能吃一些残羹冷炙。这导致了宫廷从上至下贪污腐败严重,太监反而成为了朝廷的实际掌权者。所以在清末溥仪执政期间,就完全成为太监们的傀儡。何其可笑!何其可悲!

参考文献:

[1]梅桑榆.奢侈至极的宫廷饮食[J].中国经济报告,(05):-.

[2]廖文玉,张正岩,王志刚.古代宫廷饮食安全监管及借鉴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4(11):27-29.

[3]吕田.清代的宫廷饮食[J].中国食品,(19):-.

[4]窦文龙.清代宫廷饮食得失[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5]张燕.唐代宫廷饮食制度[D].西北师范大学,.

[6]姚伟钧.宋代宫廷饮食略说[J].中国典籍与文化,(04):-.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