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是诗词永恒的意象,“花”,所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个植物的器官,但恐怕没有人不喜爱吧。艳丽的,素雅的,高贵冷淡的,平易近人的,百花如百姓,各有其性格和姿态。晋陶渊明独爱隐匿之菊,唐人甚爱国色之牡丹,周敦颐赞扬出淤泥而不染之芙蕖,君子欣赏空谷之幽兰,志士崇拜凌寒之腊梅。有些词曲当中的带有“花”的词句,固然唯美得令人心碎,同时所表达的情感也让人感动地垂泪。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尽管这不是晏小山的原创,但表现出来的意境更上一层楼:落花无情满天飘零,任凭风吹雨打,一个人呆呆地伫立在雨中,茕茕孑立,而燕儿双双自由地飞翔。晏几道想起与小苹初见之时,“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互相倾慕传情,是多么美好,“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小苹如同明月版皎洁,如彩云般梦幻,也像琢磨不定的彩云一样消散得无影无踪,正所谓“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如今明月依旧在,毕竟江月年年只相似,但变化的永远是人,容颜也罢,芳心也罢,逃不出改变的命运。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冯煦曰:“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诚然如此,再美的的事物,再华丽的辞藻也会蕴含着悲伤。也许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给如今的世人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晏小山的意境更让人感动。舞到明月陈夏杨柳梢头,歌唱到桃花扇停止扇风。相见时难别亦难,几度无情地分离,又几度艰难地相遇,“犹恐相逢是梦中”,如牵牛与织女一年一会般珍惜的再会,怎么会不让人觉得好像是做梦呢,现实也如梦之虚幻。
再美的事物也要蕴含人类的情感,不然就是无情之物,因为草木本来无情,是人赋予了它们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思考,因此莎士比亚才会赞美人类。不过人之有情者多,而痴情者绝少,晏小山,古之痴情者是也!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本篇的读者请点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