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邂逅诗意的桃花

“意象”最早出自于《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的《文心雕龙》第一次提出意象是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简单来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源于传统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自古热衷通过意象表达情意,达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效果。而“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桃花”意象的文学起源早在先秦时期,《诗经·周南·桃夭》就唱响了“桃花”的诗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描写了一位娇艳如花、风情万种的女子出嫁时的场景,艳丽的桃花衬托女子的明媚,也寄托了作者对女子婚姻的美好祝愿。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门咏桃花的词赋,不过都延续了先秦时期“桃花”对于女子的象征。从盛唐到两宋,“桃花”被许多文人骚客寄托情感,赋予更多内涵。“桃花”意象的常见意蕴一、象征美好易逝的爱情“桃花”似乎和男女爱情有着不解之缘,每一片桃花,往往伴随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最有名的就是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们不禁叹惋,那个桃花树下脉脉含情、娇羞含笑的少女终究还是错过了一场美好的爱情,这份怅惘连桃花都不解风情。再如南宋诗人陆游《钗头凤·红酥手》中的“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和爱人唐婉《钗头凤·世情薄》中的“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穿越千年,我仿佛听到陆游对唐婉的贞贞誓言,诉说着往日的甜蜜,控诉着人情薄凉,发出对爱人香消玉殒的忏悔。连沈园的桃花都不禁发出声声呜咽。“桃花”就算成就不了一段佳话,也要零落满地凄婉。二、象征红颜薄命的感伤自古红颜多薄命,几多风雨几多情?李渔的《闲情偶寄》中“噫,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然勿明言,至生涕泣。”桃花在百花中极尽明媚,但是花期极尽短暂,故称“红颜薄命”。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里的桃花也是林黛玉身世的写照,作者以桃花喻人,将人与桃花命运联系一起,这匆匆飘零的桃花,正是林黛玉“红颜薄命”的人生悲剧。还有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这点点桃花,泛着鲜艳的红色,是李香君坚贞不渝的倔强,是傲骨凛然的刚烈。“桃花”已残,斯人已逝,相守这份情殇在心头。三、象征文人隐逸的气质“桃花”也是古代文人志士寄托隐逸情怀的“栖息地”,谁不羡慕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唐代诗人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三》中的“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作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王维将隐逸情怀抒发到了极致,不悲不喜,闲坐庭院,静赏桃花,淡饮清茶。还有淡泊云烟的唐代诗人张志和,他的《渔歌子》中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给出我们无尽的遐想。万山桃野,我独自一瓢,山前赏白鹭,水边钓鳜鱼。不觉得想起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折颜上神,退隐三界,不被红尘慵扰,十里桃花林,装点的是闲适旷达的人生。是“桃花”给隐士以告白?还是隐士给“桃花”以情怀?小结“桃花”象征着娇媚的妙龄少女;“桃花”象征着美好神圣且凄婉的爱情;“桃花”象征着红颜薄命的黯然神伤;“桃花”象征着隐逸洒脱的气质。古代文人志士总是青睐“桃花”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或凄凉怅惋,或淡泊风雅。“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匆匆流年,人生如梦,我们在对过去感伤的同时何不好好珍惜现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温暖的春色满足了我对所有美好的幻想。春光融融,桃雨霏霏,让我们一起在有风的季节相约诗意的“桃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