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扁”壶为什么被戏称为“柿饼”壶?
把“虚扁”壶称为“柿饼”壶者,是清初《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他在《享金薄》中写道:“宜兴时大彬瓷壶,予有三执······其小者得自陈建夫,扁如柿饼,不得容杯水,柄下刻‘大彬’二字,紫质坚厚,亦可宝也。其中色淡紫而包浆明润,敦朴稳称······”。
孔尚任这段文字表明:“紫砂壶”称谓在清初还未形成足够共识;“虚扁”壶型在清初可能尚无相对固定。
“虚扁”壶造型有哪些主要特点?
壶腹鼓凸,腰身折合,合而中虚,以扁、平为特点,线条清晰。多为鸭嘴、圆把、圈足。日人奥兰田的《茗壶图录》,收有一款许龙文以梨皮泥制作的“虚扁”壶,取名“趺坐逃禅”。奥兰田描述此壶造型“腹扁而大,胎浅而虚”,抓住了此壶造型虚、扁两大特征。
“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从围身成筒,然后用“泥拍子”一下一下地拍,力道匀力度适,终成扁而不塌,对于操作技巧是极大的挑战。
“虚扁”壶身矮扁,底和盖间空隙较小(有的不到1厘米,可以盛水但不能泡茶,适于当公道杯),一般来讲,泡绿茶选“虚扁”壶最佳。其壶口径较大,壶体扁平而薄,利于茶的香味散出。
“虚扁”壶的创型者是谁?
一般认为是时大彬创制了“虚扁”壶式。也有人认为“虚扁”壶是清嘉道年间才出现,所以明代不可能有此造型,“大彬虚扁”壶只是后人假借时大彬之名而作。但查考典籍图谱,可知“虚扁”壶是传统题材,明末即有,以后各代都有名家临摹再制,佳构不绝。
“虚扁”、“书扁”、“水扁”,有何区别?
“虚扁”壶,是象形而名,“线虽虚而和谐,形极扁而气昂”。
有人据唐·李颀《送陈章甫》句“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将“虚扁”写作“书扁”,实在是牵强附会。宜兴人发音,“虚”、“书”、“水”相同,“书扁”、“水扁”是“虚扁”的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