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花扇》的爱情描写与政治斗争描写的巧妙结合,是我国古代爱情戏的新发展。
《桃花扇》中男女的悲欢离合牵动着政治斗争,政治斗争又促进了悲欢离合,两者结合得十分密切。
侯方域与李香君之间由合到离,由离到合,都是政治原因造成的。这样,剧作把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同南明王朝的兴亡紧密地结合起来,表现了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活,两者互为因果,融为一体,这是《桃花扇》剧作的高明处,也是我国爱情题材的新发展。(二)《桃花扇》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与完美的戏剧性的统一,使我国古典戏曲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具体表现在:
1.以政治斗争推动爱情发展,又借爱情纠葛来表现政治斗争的风雨。
爱情上的悲欢离合,都是由政治上的原因造成的。侯、李两人的合,是杨龙友、阮大铖等人促成的;离,也是由阮大铖诬陷侯方域而产生。侯、李两人最后的合也非以往戏曲中的大团圆,而是在南明王朝灭亡之际,男女主人公于逃难的混乱中偶尔相逢;其最后的离,也是因国家的灭亡而分离。这样,政治与爱情的结合十分紧密。2.以爱情发展的主线,带动纷繁复杂的人物事件,又通过中间人物杨龙友的沟通撮合,使两方面密切结合,有机地反映了明末广阔的社会生活。
孔尚任善于选择关键人物作为敷演情节的基本点。如侯方域,作为大官僚的后代,他可以交结上流社会;又是进步团体复社四公子之一,与阮大铖、马士英等奸臣产生矛盾;不得志的地位,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由侯方域,可以联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李香君的特点也是如此。她是秦淮名妓,既有机会接触上层社会,又有接近下层社会的条件;作为复社文人的宠妻,她必然要卷人政治漩涡。作者用这两个特殊人物作为交待情节的基点,是颇有艺术匠心的。这样的匠心在杨龙友的身上、在李香君之母李贞丽的身上也同样凝聚着。.虚写与实写,明写与暗写,详写与略写相结合,巧妙地组织剧情,集中地反映主要情节冲突,有重点,有深度。
在剧中,实写李香君,则虚写侯方域,反之亦然。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南下,都作暗写,而权奸、复社之争等都用明写;描写李香君、侯方域、阮大铖、马士英、史可法、苏昆生等都用明写,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十分突出,使读者、观众觉得既丰富又集中。4.用桃花扇这样一个小道具贯串全剧始终,使全剧的血脉贯通。
从侯、李结合的赠扇,一直到题扇、寄扇、撕扇,都反映了桃花扇与政治斗争、爱情生活的关联。同时,桃花扇也成了他们爱情的象征。尽管道具很小,但对组织剧情十分必要。5.《桃花扇》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入道》这出戏。这出戏是孔尚任对明清传奇的突破之处。
大团圆是我国戏曲的俗套,无论是喜是悲的戏曲,到剧末几乎没有不以大团圆而收场的。《入道》一出,男女主人公双双相会,完全可以用大团圆给这出戏画上一个句号。但孔尚任打破俗套,写了他们两人在道士张瑶星的训斥下的恍然大悟:“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很,割他不断么?”于是,侯、李两人大汗淋漓,翻然悔悟,最终双双入道。“悟道语。非悟道也,亡国之恨也”(《入道》)。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孔尚任的创作思想。(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成功结合,对中国古代历史剧的发展是一个新的突破。
我国元明清三代戏曲中,以历史为题材的比例最大。但真正优秀的历史剧并不太多。孔尚任总结了前人的创作经验,发展了我国历史剧的创作。《桃花扇》中所述事件大都经过作者考据,所出现的人物也是历史上确曾有过的真人,这样严格地遵循历史,以前是没有过的。同时,剧中也有点染、虚构,有作者的艺术创造与加工。如李香君,她有却奁之举,但溅扇、骂筵均为虚构,入道也同样是虚构。在历史上,侯方域去南京时是位阔少爷,而剧本却将他描写成经济拮据、要人资助才能结纳李香君的落魄公子。明亡之后,历史上的两人不再相会,侯方域两朝应举,但剧中两人不仅相会,而且入道等等。孔尚任遵循的是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始终将人物性格的统一作为塑造人物的前提。因而,他笔下的人物性格和活动,更具历史真实感。在这方面,《桃花扇》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剧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