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比较视野中的学术创见读朱维之的中国

白癜风复发难治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9/6223365.html

朱维之

再一次捧读朱维之先生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稿》,禁不住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此书于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已30余年。朱先生是年以95岁高龄仙逝的,当年受家属的嘱托,我和王立新教授为先生撰写墓志,墓碑上镌刻先生几部重要著作的图像,其中就有这部《中国文艺思潮史稿》。

朱先生年出生于浙江苍南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免费的南京金陵神学院读书。3年时间,他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基础。年,受大革命思潮的影响,朱先生投笔从戎,随军北伐。大革命失败后,他到上海青年书局从事编译工作。年,凭借一篇论文《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受到当时福建协和大学校长的赏识,于是没有读过正规大学、没有博士学位的朱先生,在该校谋得一份教职。年,朱先生受学校选派,赴日本中央大学、早稻田大学进修两年。回国后,他继续在福建协和大学任教,并兼任《福建文化》主编。年,朱先生受聘到上海沪江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沦陷,朱先生困守租界孤岛,除了到学校教书,便是潜心著述,其间出版了《中国文艺思潮史略》《基督教与文学》等著作。朱先生是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调入南开大学的,他热爱南开,终老于南开,他的主要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都在南开。朱先生除了认认真真教学,还专心致志地从事17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作品的翻译和研究工作。

朱先生的学术生涯中,尤以对圣经文学与希伯来文化的研究用力最勤,成果最显著。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版的《基督教与文学》《文艺宗教论集》等著作中,朱先生深入考察了宗教与文学的关系,论述了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主持编写了《古犹太文化史》《希伯来文化》《古希伯来文学史》《圣经文学十二讲——圣经、次经、伪经、死海古卷》等著作,发表了《圣经文学的地位和特质》《希伯来文学研究的新途径》《基督教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等多篇论文,还为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撰写了有关希伯来文学与犹太人文学的条目。朱先生一向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他认为,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只有编写出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的优秀教材,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的《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经过多次修订,至今已出到第五版,累计发行多万册,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朱先生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稿》(以下简称《史稿》)是在《中国文艺思潮史略》(以下简称《史略》)的基础上重写的。年,这部内容更充实的《史稿》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时的朱先生已年逾八旬,视力衰退严重,看书写字都得借助放大镜,其写作之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其奋斗之精神令人敬佩。

《史稿》和《史略》比较起来,主要思路和框架结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资料更翔实,内容更丰富,观点更明确,条理更清晰。《史略》11万字,《史稿》32万字,增加了近两倍的篇幅。

朱先生在《史稿》的序言和绪论中明确指出:“本书的主要意图只是论述我国各时代文学主潮的特点,把历代主要代表作家、作品的精华荟集在一起”,以便一目了然地展示我国三千多年来“文学发展、变迁的全貌”。朱先生认为,以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大都以朝代或世纪为纲,将作家、作品依时间顺序罗列叙述,散漫琐碎,茫无际涯,令人不得要领。如若以文学体裁为纲,“单依各种文体的变化,缕述其发生、发展和衰替”,那是“只着重在文艺的躯壳,舍本而逐末”,使人难窥堂奥。朱先生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力图打破文学史的旧体制、旧框架,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来,这种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在《史略》出版的20世纪30年代,实在是难能可贵。从《史略》到《史稿》,不变的写作思路就是:以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把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串联起来,既论述文艺思潮流变的原因及影响,又点评作家的创作倾向与作品的艺术特色,从而“从纵的和横的方面去归纳文艺历史仪态万千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史略》和《史稿》都是具有开拓性的中国文艺史著作。

朱先生还认为,旧文学史的分期法是“切瓜式”的,即按照朝代或世纪分期,人为地将源远流长的文学发展史切割成独立的片段,这是有悖于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他的《史稿》采用的是“波浪式”分期法。因为文学发展的历史是动态的,如同奔流不息的长江大河,思潮起伏,作家辈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消彼长,前后重叠更替。只有采用“波浪式”分期法,才能反映文学史的真面貌。《史稿》共12章,第一章“绪论”,其余各章依次为:“北方现实思潮的发达(西周至春秋)”“南方浪漫思潮的发达(春秋、战国)”“南北思潮的合流(秦汉魏晋)”“佛道思潮泛滥(东汉至唐前期)”“社会问题和复古运动(唐后期)”“唯美思潮的泛滥(中唐至北宋)”“民族意识的高涨(宋、元)”“文体大革命与民族意识(宋、元)”“古典主义(元、明)”“浪漫主义(明、清)”“现实主义(清以来)”。仅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每一章的内容完全是按照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来设定的,在时代顺序上多有重叠与重复。这就较为完整地体现了社会变迁、宗教传播、思潮更迭、文学兴衰内在的有机联系。

朱先生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他具有崇高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史稿》无疑是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专著,但朱先生的学术思维与学术眼光和一些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