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康熙游孔林时当导游,借机升官发财,却

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明初诗人,著名戏曲作家,非常有才华。但为何他在年轻时考取功名失败,35岁时却给康熙帝当“导游”升官发财呢?他又因为哪件事,得罪了康熙,让他卷起了铺盖卷回家?(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孔尚任考举人时,意外落榜,此时,他为了完成自己“做官”的理想,典卖了家中的田地,捐资获得了“例监”(国子生)。“金子总会发光”。这年,康熙帝准备亲自到曲阜祭孔,此时,孔尚任便被当地高层选为“御前讲经人员”,正因为这个难得的机会,孔尚任受到康熙的赏识,被破格封为国子监博士。孔尚任是如何被康熙赏识的呢?这里面还有五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小故事,接下来,小编便带大家了解一下。一、机智对答康熙是一位亲民的皇帝,因此,他见到孔尚任后,先是了询问孔尚任祖籍、家中基本情况等等。在浏览孔庙的过程中,康熙帝突然问:“古迹看完了吗?”孔尚任听到这个问题后,脑中灵光一闪说:“先师遗迹湮没已多,不足当皇上御览。但经圣恩一顾,从此祖庙增辉,书之史策,天下万世,想望皇上尊师重道之芳躅,匪直臣一家之流传也。”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果皇帝亲临孔家遗址,已经让祖庙蓬荜生辉了。二、情商高在祭拜途中,康熙帝为衍圣公写了一首阙里诗,“銮略来东鲁,先登夫子堂。两楹陈俎豆,万仞见宫墙。”写完后,康熙特意让孔尚任看一下,并提提意见。孔尚任是个满腹经纶的人,一眼便看出,康熙写的这首诗,缺少内容,平淡无奇。但皇帝写的诗怎么会不好呢?看完后,孔尚任重新组织了语言说:“自古帝王中,只有唐明皇写过一首阙里五言律诗,感叹孔子生不逢时,而陛下这首诗,却充满对孔子的称赞,真是好诗。”三、马屁拍得到位在游览的途中,康熙随口一问,“曲阜有没有占筮用的一丛五十茎的蓍草。”孔尚任急忙说:“陛下来到曲阜,这蓍草自然会生长出来,臣只要一经发现,立刻快马加鞭将其送往京城。”康熙听孔尚任这么说,心中的花一定怒放了好几次。四、有心之人在游览其孔林时,何孔尚撒了个小谎,为何却让康熙十分开心呢?康熙曾问一棵树的名字,此时,孔尚任回答:“此树为橡子树”,听到孔尚任的答案后,康熙却笑了,直接将其拆穿:“爱卿说的不对吧!”其实,这棵树本名槲树,康熙是胡人,而“槲”字与“胡”发音相同,需要避讳,正因如此,孔尚任才回答此树为橡子树。孔尚任心中有康熙,正因如此,他才会考虑避讳,这点让康熙十分满意。五、巧妙规避制度孔子墓前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其中的“王”字,为何会被红纸遮挡呢?这其中究竟有何缘故。原来,康熙去曲阜的主要目的,就是祭拜孔子,但在当时流传一句“自古君拜师不拜王”的古话,康熙作为皇帝,怎么能给文宣王叩头,孔尚任就在王字上,贴了一块红字,写上了“先师”二字,康熙皇帝这才在孔子的陵墓前叩头。孔尚任有如此多的“优点”,深受康熙赏识,为何他却抑郁而终呢?原来,孔尚任写过《桃花扇》一书。此书刚写完,便在京城内引起轰动。《桃花扇》的主要内容有隐晦的反清倾向,康熙读完这本书后,当即对孔尚任非常失望,因此,对孔尚任的喜爱逐步被淡化。康熙四十一年,孔尚任丢官免职,最终,他带着悲愤的心情回到家乡,抑郁而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