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治疗白癜风怎么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67002676065662&wfr=spider&for=pc本文系作者没法得到幸福的独家远程,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周德清,字挺斋,江西高安人,生于文人世家,一生困顿,未入仕途,晚年穷苦,但他“通声音之学,工乐章之词,尝自制声韵若干部,乐府若干篇,皆审音以达词,成章以协律对北曲有深入的研究和创作体会,感于元代南北统一后北曲南移,盛行于长江两岸,遍及苏杭浙赣,使南方文士加入北曲创作行列,而南方人士受方言影响,“俱无阴阳之别矣。周德清的画像且上去二声,施于句中,施于韵脚,无用阴阳,惟慢词中仅可其声尔,此自然之理也。妙处在此,初学者何由知之!乃作词之膏肓,用字之骨髓,“皆不传之妙,独予知之,屡尝揣其声病于桃花扇影而得之也”为了能使“四方出语不偏,作词有法”,他广泛搜集,潜心研究,写成了中国音韵学上划时代的著作—《中原音韵》。周德清书籍图像此书包括大都杂剧在内的北曲创作理论,集中在《中原音韵》后一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作词十法》之中,具体内容如下:1.知韵;2.造韵;3.用事;4.用字;5.八声作平声;6.阴阳;7.务头;8.对偶;9.末句;10.定格。这里有一些具体字、词、句、篇的作法和评论表面上看,微观的论述较多,但细而品察,其中有的议论,道前人之所未道。作者新提出一些理论命、有鲜明的理论见解其一,提出了戏曲创作中“语意俱高为上”的美学命题。周德清在造题,有鲜明的理论见解。其二,突破文人士人观念,提倡平民意识。周德清在“造语”中还有一处精彩之语:“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迁。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这里的“文”,应有正面理解与反面诠释,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分为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外延与内涵。从正面理解的积极方面,可解释为文人气质,曲文品味之“文”。如周氏举例所言:周氏举例选句同样,这里的“俗”,也有正面和反面内涵诠释,有通俗与粗俗、庸俗之别,他认为:可作天下通语,不可作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方语、构肆语。周氏提出的“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美学尺度,敏锐而精辟地阐述曲体创作和鉴赏的独特美学准则,不仅表现出对元代曲体的特殊认知与把握,而且显示其突破文人观念提倡平民审美意识的理论信息。元代曲的图像其三,提倡以元代大都为中心的北方音韵为标准,规范江南至全国语言,要求严守音律,对中华民族语音规范,具有相当深远的历史意义。周氏云的作乐府里说过忌伤音律’,不伤音律者,不为害也。大抵就是说先要学明腔,后要学识谱,这里提出的严守音律的总体原则,只要“不伤于音律者”即可,进而要求在创作实际中“明腔、识谱、审音”,是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不是仅仅在纸上谈兵。他批评那时候不守音律的现象。入声于句子不能歌者,不知入声作平也;歌其字,音非其字者,用合阴而阳,阳而阴也。这些都是要用尽自己心去感受,不要图一时的快意,不能传之,深可哂哉!深可怜哉!”周氏在此强调作曲必须考虑演唱,场下创作应当充分考虑场上表演,这是符合曲体创作规律的观点。《作词十法》书籍图像然德清不欲予名于世,青原友人罗宗信能以具眼识之。罗宗信在序中写道:国初混一,北方诸俊新声一作,古未有之,实治世之音也;后之不得其传,不遵其律,衬字多于本文,开合韵与之同押,平仄不一,句法亦粗。”因此有《中原音韵》这一音韵学巨作应运而生。周德清既是一位元代著名音韵学家,也是一位元曲作家,故而有传世的《作词十法》。此“十法”乃是他创作与研究的心得总结,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后世曲体创作具有指导作用。他在《后序》中描述自己的一次作曲过程:“举首回顾,螺山之色,鹭渚之波,为之改容。调曰:‘宰金头黑脚天鹅,客有钟期,座有韩娥。吟能既吟,听还能听,歌也能歌。这里可见周氏抒发心意的创作沉醉过程,进而加深对其曲体创作理论的理解。参考资料·《中国戏曲文化》·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