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各大京剧院团开始创排革命现代戏,并且各大京剧院团的主要任务主要是以创排这些剧目为主,从题材上这些剧目与传统戏不同,这些并非以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为主,反而是以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为主,并且在表演形式上也与传统戏不同,我们看传统戏表演戴髯口、画脸谱,真正是我们所说的粉墨登场,而革命现代戏则不同,那就是不戴髯口、不画脸谱,塑造人物也是为了贴近老百姓。
说实话革命现代戏的创排就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些京剧大师都是没有经验的,因为没有演绎过,所以只能说是不断地探索,而这其中有几位名家作出的贡献比较特殊,但是后来被迫退出了舞台这是对他们的不公平。
阿甲阿甲著名的戏剧编剧、理论家、导演,其曾经在国家京剧院任职,并且担任过副院长。
阿甲导演在国家京剧院时期参与指导了许多的经典作品,就拿传统戏来说,像京剧剧目有《宋景诗》、《赤壁之战》、《凤凰二乔》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昆曲《晴雯》、粤剧《李香君》、桂剧《桃花扇》等等。
而在革命现代戏创排中阿甲先生绝对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像《红灯记》就是他执导的,其中很多重要角色也是他选出来的,可是后来《红灯记》的成功竟然与他没有关系了,这对他是不公平的。
李少春李少春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其在京剧界有“李神仙”的美誉,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其文武兼备,并且能够设计唱腔,这在京剧界是十分少见的。
有人说如果李先生在那十多年如果继续活跃在舞台之上,那么他一定是一位大师,也有人说他是四大须生以及周信芳和唐韵笙之外老生行当的扛鼎之人。
革命现代戏的创排离不开李先生,革命现代戏《白毛女》虽然没有位列“八大样板戏”之一,但是却为样板戏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就是后来的样板戏《红灯记》的成功也不离开李少春先生,很多动作、唱腔都是他设计的,虽然他不是最经典的“李玉和”,但是其贡献非常大。
赵燕侠如果从革命现代戏的角度来说,国家京剧院的李少春和杜近芳二位很突出,那么北京京剧团的赵燕侠和裘盛戎则是代表人物。
赵燕侠老师是京剧旦角赵派创始人,而在革命现代戏领域赵老师也是第一批的演员,她饰演过“贺湘”、“阿庆嫂”,这两个角色也十分成功,并且为后来的扮演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后来赵老师也是退出了舞台,再之后拍摄样板戏《沙家浜》的电影赵老师回到了京剧团,主要是参与指导工作。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爱传统的少年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