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里那个用扇子遮脸的人,居然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十大名画之一。在这幅五米多的名画中,揽括当时的民俗、人情、文化、风土、市容市貌、建筑等,堪称绝品。作为国宝级艺术品,自然引来无数人对它的临摹、研究,因此在画中也发现了无数让人惊叹的场面和有趣的细节。在《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人物数以百计,在南来北往、东行西走的人中,有做生意的,有游玩的,有迎新娶妻的,还有码头发货的,总之包括了各色人等。如果放大几十倍,我们会发现在络绎不绝的人群中,有一个人特别突出。这人站在街市上,刻意拿一柄扇子遮住了自己的脸。再看旁边,马上所骑之人目光似乎正看向遮脸的人,这副古怪的神情,给人感觉似乎是他不想见人。这是为什么呢?这在古代,其实是极为正常的。古时候,如果在街上遇见不想打招呼的熟人,就用扇子挡住自己的脸,此种行为被称为“便面”。一则,避免双方打照面时那种尴尬的情形。二则,也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在当时不仅不是无礼的行为,反而是礼貌之举。据《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关于便面,颜师古注:“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后亦泛指扇面。可见,所谓“便面”,最开始其实是古代的一种扇子,最早出现于先秦两汉时期。先秦两汉时期,形为半规形,似单扇门,又名“户扇”,最早以细竹篾为材,材料多变,有布锦丝绢。当时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都使用便面。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中,伏羲大帝便一手托日,一手执便面。△唐《高逸图》在唐末书画家孙位创作的《高逸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左边就有一位拿着便面的,此人正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此外,据传阮籍连吃饭、喝茶都拿着便面。不只是阮籍,魏晋时期,便扇成为风雅之士的挚爱,在相关壁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吃饭时拿着便面的场景。宋时已不多见,逐渐被折扇所取代。虽然细竹篾做的便面慢慢消失了,但是,便面作为扇子的通称以及一种礼仪之举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所以,一直到清朝,文人墨客中的诗文中都会出现有关“便面”的字眼。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诚斋荆溪集序》中就有“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的记载。金人党怀英在《上皇书扇后》一诗中也有“便面团圝字点鸦,天风吹堕委尘沙”的字样。而清朝的孔尚任在《桃花扇·寄扇》中也出现了“便面小,血心肠一万条;手帕儿包,头绳儿绕,抵过锦字书多少”的描写。今天也有人用扇来遮挡脸部的行为,但这大多是偶尔的玩笑之举,不像古人将之作为一种礼仪之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