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详细的解读,亦有诗词故事。
……
提到“天才少年”,您一定不会陌生。华为每年都会招收一些“天才少年”,每一次都会吸引人的眼球,初出茅庐就可以百万年薪,羡煞旁人。
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天才少年”,和如今所不同的是,他们往往英年早逝,不能善终,令人惋惜。
比如甘罗,自幼聪明过人,他12岁为相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12岁出使赵国,不费吹灰之力就为秦国拿下了十几座城池,受到秦王的嘉奖,授上卿。
比如王勃,他6岁就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9岁作《指瑕》十卷来纠正颜师古《汉书注》的错误之处。16岁被授朝散郎、沛王府文学,做到了“未冠而仕”。
比如王希孟,他本是文书库的小吏,宋徽宗成立皇家画院以后,主动当起了学徒。因“其性可教”,宋徽宗亲授其技法。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绘就了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
今天的主人公和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更有气节,年纪轻轻就才华横溢,为国献身。他就是古代史上就义时年龄最小的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壮烈殉国、坚贞不屈的夏完淳。
01
崇祯四年(年10月4日),完淳在上海松江出生,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国运处在风雨飘摇之势,各地灾害频生,起义军的势力不断扩张,严重威胁着王朝的统治。
父亲夏允彝是江南名士,和当时闻名遐迩的太仓名士张溥(复社的创始人之一),云间派文学家陈子龙(和完淳的父亲一起组织了几社)关系非常密切。完淳幼时就受到三人的熏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他的人生信条。
完淳早慧,5岁就能诵读经史,7岁可以写诗作文。夏允彝非常喜欢这个儿子,走到哪都会带上他。游历江湖,接触英豪,这就更加锻炼了完淳,同时也增加了他的见识。完淳9岁时,父亲就把他平时所写的诗文整理、收集起来,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代乳集》。
12岁那年,完淳拜陈子龙为师。陈子龙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著名的抗清英雄。完淳和他亦师亦友,他伟岸的人格给完淳昙花一现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夏允彝以他的辛勤工作,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崇祯十五年,礼部尚书郑三俊向皇帝举荐了廉洁奉公、才能超群的知县七人,夏允彝位列榜首。
就当父子二人准备大干一场,家中传来噩耗,完淳的祖母顾氏因病离世,不得已回到家中料理丧事,皇帝感到非常可惜。
崇祯十七年,国都被起义军攻陷,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心怀家国的夏允彝心急如焚,东奔西走,联络有志之士,商讨恢复大计。
当时满清入关不久,江南地区统治薄弱,夏允彝看好这个局势,写信给自己的学生——江南副总兵吴志葵,希望他出兵先取苏州,再收杭州,进兵南京。如果攻下这些地方,最起码大明还有半壁江山,日后再起,也不是没有可能。
此时的完淳刚刚结婚,因为战争的需要和清廷的追捕,不得不和妻子分离,投身军旅。
可这个吴志葵才能一般,目光短浅,治军不严,攻打苏州不仅没有成功,反而精心组织的军队也溃败四逃。
母亲的去世,崇祯皇帝自杀,义军的溃败,加上清廷围困松江,一时之间,夏允彝失去了目标,不知何去何从。此时,围困松江的清军将领带来了书信,表示只要他归顺清廷,定会保他高官厚禄。
这对夏允彝来说是莫大的羞辱,他虽然已经身处绝地,可也不改对大明的忠心耿耿。思索再三,他决定以死明志。他写信给好友陈子龙交代了后事,嘱咐儿子完淳要继承自己的志向,反清复明。
九月十七那天,夏允彝留下了这首绝命诗:
少受父训,长荷国恩,
以身殉国,无愧忠贞。
南都既没,犹望中兴。
中兴望杳,安忍长存?
卓哉我友,虞求广成、
勿斋绳如、悫人蕴生,
愿言从之,握手九京。
人谁无死,不泯者心。
修身俟命,警励后人!
写完以后,他从容“自投深渊以死”。看着父亲在自己面前死去,完淳心如刀绞,声泪俱下,对满清鞑虏的无比痛恨深深地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
03
对完淳来说,父亲的死给了他很大打击,可接下来恩师陈子龙的离世,几乎摧毁了他活下去的希望。
崇祯皇帝死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不久后称帝,并且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史称“南明”。
陈子龙在朋友地推荐下,来到南京,以崇祯时授的兵科给事中职务在弘光朝廷任职。
陈子龙在朋友地推荐下,来到南京,以崇祯时授的兵科给事中职务在弘光朝廷任职。
在任的50多天时间里,陈子龙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建议,可朱由崧胸无大志,是个十足的酒色之徒,效仿南宋朝廷,偏安一隅。
清代诗人陈于王在《题桃花扇传奇》这首诗中,生动地描绘了朱由崧的形象:
玉树歌残迹已陈,南朝宫殿柳条新。
福王少小风流惯。不爱江山爱美人。
陈子龙看不惯皇帝的作风,他回到家乡,继续组织人马抗清。好友夏允彝投水而死,本想跟着他一起赴死,可他接受了好友照顾完淳和家人的嘱托,没有自寻短见。
此后,为了躲避清军的搜捕,他改名换姓,四处逃亡,但始终没有放弃抗清的志向。他相信,经过他和同仁的努力,大明王朝的旗帜总有一天会屹立在中原大地。
就在义军稍有起色之时,一个巨大的转折出现了——陈子龙的盟友吴胜兆被抓。
清军在吴胜兆的口中得知陈子龙和这些事有莫大的关联,四处派兵缉拿陈子龙。五月,他在苏州吴县被抓。面对审讯,他面不改色,丝毫没有屈服的意思。
清军没有办法,打算将他押往南京审讯。途中,经过松江跨塘桥时,陈子龙乘兵丁没有防备,纵身跳入水中,等打捞上岸,已经气绝身亡。清军非常生气,就地对他的尸体实行了凌迟酷刑,抛尸水中,尸骨无存。
此时的完淳正在浙东参加另外一支义军。好巧不巧,就在水师刚刚上岸时,发生了飓风,很多兵士因此呛水身亡,义军溃不成军,完淳再次开启了他的逃亡路。
在岳父家避难的完淳,得到恩师陈子龙离世,大哭三日,这对惊魂未定的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父亲和恩师都离他而去,这对年少的他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04
然而,完淳没有就此被打垮。父亲和恩师的死,反而更加激发了他抗清的意志。
完淳在岳父家躲避了一段时间,七月,外面追捕的风声稍微松懈,他打算渡海去找鲁王朱以海。
出发前,他打算回家一趟,探望一下嫡母和生母,顺便祭祀一下父亲。可他哪里知道,这些都是清廷的阴谋,他一到家就被捕。
虽然完淳年纪轻轻,可他是清廷重犯,逮捕他的清军无法处置他,把他押往南京受审。
临别之际,想到如今自己也成为了阶下囚,从此,父亲和恩师的遗愿,反清复明的理想都化为泡影,顿时悲从中来,泪洒衣襟。
恍惚间,远处传来阵阵鹤鸣,久久不绝。他高声长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他仰天长啸,一首诗脱口而出: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诗名《别云间》,云间是他家乡松江华亭的别称。这首诗慷慨悲凉,浸透了他的血泪和遗憾。
诗文大意为: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和完淳一起被捕的还有岳父。当时,洪承畴想着如果能够劝降他们翁婿,不仅可以为清廷得到人才,还可以洗刷自己“贰臣”的耻辱之名。
没想到完淳并不吃他这一套。
05
顺治四年(年),时任南京总督军务的洪承畴,他面对堂下的完淳,忍不住回想起自己往昔的岁月。
年轻时的他和堂下的完淳一样,血气方刚,眼神坚毅,意气风发,他在农民起义中多次立功,成为蓟辽总督……
然而,人生如寄,岁月匆匆。此时,已是他投降清廷的第五个年头,他自己已是花甲老人。
他看着完淳,眼里满是怜惜。他希望通过自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完淳归降清廷。这是他这次审讯主要的目的。
他说:“你年纪轻轻,怎会知道起兵谋逆之事?想必定是受到乱臣贼子的蛊惑,如果你归顺朝廷,我可以保证你原有的官位不会丢失。”
完淳假装不认识洪承畴,说:“我听闻亨九先生是本朝的俊杰,松山,杏山等战,浴血奋战,九死一生,保家卫国。他声名远播,家喻户晓。我非常羡慕他忠义的行为,虽然我很年轻,可一心报国,怎能苟活于世呢?”
亨九就是洪承畴的别号。
堂下的差役神色巨变,再次告诉完淳,堂上问话之人就是亨九先生。
完淳声色俱厉地说:“胡说八道!亨九先生为了国事而身亡,天底下谁人不知?本朝皇帝亲自祭祀他,百官泪流满面。你们这些贼人,竟敢冒充先生,侮辱他的一片忠心。”
洪承畴见此情况,又想到自己“贰臣”的身份,气急败坏,浑身发抖,无言以对。他下令将完淳押入监狱,等候发落。
06
在南京监狱中的两个多月,是完淳短暂人生中最后的旅途。
他不仅痛骂洪承畴这个走狗,还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南冠草》。
洪承畴知道自己对付不了完淳,想让他投资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上报清廷,打算将完淳等反清斗士全部处死。
等待死亡来临之际,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临刑前,他写下了《狱中上母书》,这是写给自己的嫡母的书信,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这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年与一位母亲的诀别。人生最痛苦的是就是生离和死别。完淳人生的花朵刚刚绽放就已经凋谢了。
九月十九日,南京的刑场上,完淳和其他三十名反清义士一起被送上断头台。临刑前,面对刽子手那森然发光的杀人刀,完淳昂头挺胸,面无惧色。
就当刽子手挥起的大刀所带来的风声中,完淳想起了父亲和恩师的教诲:一心为国,反清复明,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的鲜血和南京城秋日的日光融合在一起,一刹那间,形成了天地间最耀眼的光芒。
完淳这些事迹,都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屈大均记载,清廷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
柳亚子《题》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