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腔拍捱冷板水磨调,清柔婉折昆山腔

本文由作者与恒古不变的期盼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昆腔为元末至正年间(公元-年)居住昆山附近的顾坚始创,又名“昆山腔”,后称“昆曲。”早期昆腔仅为地方小戏之类,经明中叶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等人苦心钻研十年,兼融北曲南腔之优长,对之在唱腔唱法上作了重大改革提高,从而一跃居三腔之上,风靡全国,成为传奇剧中最有影响的声腔。魏良辅的昆腔改革,要点在追求“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即悠长其节律,创造了特缓的赠板节拍(拍);细腻其旋律,形成一种舒缓悠远、柔丽委婉的旋律风格。昆山腔同时特别强调咬字正音,声要协和于平上去入,每字声韵的头腹尾均要吐清,“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这就进一步发展了南曲字少腔长的抒情特点,形成“转音若丝”的唱法。再就是在创腔上兼收大量北曲音乐,形成完整的南北合套体制,创立了一种集弦索、笛箫管和鼓板为一体的规模完整的伴奏乐队。传奇剧作家梁辰鱼(约公元约年)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了戏曲史上第一部昆曲剧本《浣纱记》,推动了昆曲的迅速传播。从此,优秀剧目迭相产生,其中以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最为杰出,其标志着昆曲的黄金时代。育清末,更具通俗性、人民性的梆子、皮黄迅猛崛起,而昆曲却因过分雅化而逐渐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和广大群众的新的艺术审美潮流。《桃花扇》因而渐趋衰微,但昆曲在几百年间创造积累的大量剧目、创作表演经验及优美音乐曲牌,却为后来的许多大剧种和地方剧种所汲收借鉴,从而奠定了昆曲在戏曲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大历史地位。牡丹亭《牡丹亭》是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记》)之一,又称《还魂记》,剧情大意为:南宋时福建南安郡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姜,不满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侍女春香怂恿下游园散心,梦遇书生柳梦梅,一见钟情,苦恋相思而亡。《牡丹亭》三年后,柳赴临安赶考,途经杜丽娘葬处,拾得杜自画像,深为爱慕,丽娘鬼魂亦来相会,且死而复生,两人结为夫妻。后几经周折,柳考中状元,全剧以大团圆告终。《牡丹亭》的故事内容充满了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斗争精神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黑暗,艺术上也大胆使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故不但反映了进步的启蒙思想,也契合男女青年的理想主义特征,其演出震动了当时的剧坛,《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牡丹亭》昆曲《牡丹亭》的《游园》折中有杜丽娘与婢女春香所唱《绕地游》一曲,二人且游且唱,载歌载舞,文词典雅优美,音乐悦耳动听,窄小音程关系的Do、La、Sol三音腔贯穿全曲,行旋法的频频运用,使音乐在闲适抒情中隐含几许淡淡忧伤。纱记·寄子剧情内容写春秋时期范蠡和西施之情事。吴、越相争,越败,越王夫妇和范大夫被掳,勾践卧薪尝胆,寻机复国,范施美人计,将浣纱女西施进重王夫差,以此离间吴国君臣关系,使其放松警惕。《绕地游》勾践回国后发奋图强,终于打国,报仇雪耻。范功成后弃官隐遁与西施放舟于太湖烟波。作者热情歌颂了越臣民同心协力,共国难的爱国热情和智慧,也揭示了昏君宠信权误国的历史教调,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浣纱记》一剧的音乐,运用了南北合套的结构形式,将“水磨调”新腔搬演于舞台,强调新昆腔清柔婉折的风格特点,并加进了民间山歌小曲音调,因而极大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幅度。《寄子》一折写伍子胥在面临国破家亡的关头,托儿给友人鲍牧时的复杂心态:爱国与爱子,殊难两全。如花唱腔,以大量下行的低降旋法,暗淡的羽调色彩和偏低的音域,刻画了伍子胥内心的愁与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9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