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孔尚任桃花扇(节选)张贝勒昆唱
注释
①孙楚楼:古酒楼,在金陵(今南京)城西。因西晋孙楚曾流寓金陵,常与客人饮宴于楼上,后人遂以名楼。明清时期金陵四十八景中有“楼怀孙楚”。
②莫愁湖:在南京秦淮河西,六朝时被称为横塘,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③金粉南朝:金粉本指妇女用的化妆品铅粉,此处指脂粉气。历史上南朝的宋、齐、梁、陈皆因奢侈淫逸而灭亡,故云。
④莺颠燕狂:比喻男女寻欢作乐的情状。
⑤厨:纱橱、帐幔。
⑥老:总是、一直。
⑦陵树、殿基:南京是明代的留都,有明孝陵及明宫殿,此处即指明代的皇陵与宫殿。
题解和大意
孔尚任(—),字聘之,一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家。康熙二十五年()被派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治河,得以结识一批前明遗老,凭吊了若干南明遗迹,拟写一部反映和思考南明弘光朝衰亡的戏曲剧本。治河结束后回京任官,历经十年,三易其稿,康熙三十九年()写出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誉满文坛,各地传演,“岁无虚日”。次年,孔尚任忽被罢职,据
孔尚任自己诗中有曰:“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隐约透露了孔尚任经历了一次小小的文字狱,研究者认为最大可能即是《桃花扇》表演南明故事触犯了清王朝的禁忌。孔尚任罢官后,在京赋闲两年,后回乡定居,康熙五十七年()于曲阜家中去世。
《桃花扇》是中国古代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大型历史剧,孔尚任自云写作意图是“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全剧揭露了南明弘光帝的昏庸、官僚的结党营私和奢侈腐败、“清流”文人的目光短浅、军事将领的不识大体等,涉及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头绪纷繁,而作者巧妙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从传奇“生旦戏”传统的体制出发,以侯方域(生角)
和李香君(旦角)的悲欢离合爱情故事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使得全剧条贯有序。侯方域和李香君都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李香君是南京有名的“秦淮八妓”之一,侯方域是明户部尚书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罢黜。侯方域有文才,与冒襄、陈贞慧、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是明末“复社”的领袖之一。侯方域与李香君的交往确有其事,而《桃花扇》中的故事则是孔尚任的虚构。
这里的两支曲子选自《桃花扇》第一出《听稗》,为全剧开头侯方域一上场所唱。故事依托的历史大背景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攻下北京,北方陷入一片混乱。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帝,取年号“弘光”,史称南明。当时明朝南方一带实力尚存,清兵亦不过十多万人,如果励精图治,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但弘光帝昏庸无能,耽于声色享乐;马世英等一帮奸佞,卖官鬻爵搜刮钱财;武官无大局观念,拥兵自重不相配合,反而争夺势力相互倾轧,只有史可法带领三千残兵坚守扬州。戏中的侯方域就是在这历史的风雨飘摇中来到了南京。因此,两曲充满了一种浓郁的忧虑感。
一曲,开头三句点明地点。“孙楚楼”“莫愁湖”,皆南京的古老名胜,“又添几树垂杨”,光阴荏苒,为全曲及全剧立下“历史感”的基调。
下接三句,借六朝历史往事抒发今之感慨。南京(金陵)为南朝历代故都,南北朝时代,“代代相替,如覆杯水”,引起历代许多文人的感慨,元代无名氏《醉花阴·秋怀》:“他把六朝金粉收拾去,单留下写恨几行书。”金粉,指繁华。本曲的这三句,意指南京游人还像南朝人一样沉湎于繁华之中,故下面“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指光景年年依旧,而历史的兴亡却不断上演;同时,这里的“莺颠燕狂”亦在暗讽“游人醉赏”,叹息人们在国势危亡之际还麻木无知。下一曲接此意绪,首二句写南京人还在像往常一样悠闲地生活,然而就在这悠闲之中,殊不知“城连晓雨枯陵树,江带春潮坏殿基”,大明的江山已岌岌可危了。下面二句,“伤往事,写新词,客愁乡梦乱如丝”,是侯方域思绪的直接抒发,“伤往事”,一笔收束前文,新的意味在历史的“新词”将如何写?侯方域的“客愁”又是什么?最后二句即是解答——“不知烟水西村舍,燕子今年宿傍谁”,化用唐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旧窝尚在,而主人却不知是“谁”了。喻义很清楚:大明江山的主人将来会是谁呢?而这,正是下面整个一部《桃花扇》要演出的故事。
《桃花扇》是古代戏曲史上最后阶段的重要坐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勾连得当,形象塑造的个性化明显加强,而曲词的雅化也臻极致,融入“诗味”“词味”更加浓厚,“意象化”的表达方式成为主导艺术方式。中国戏曲的一大特色:剧中人的唱词既是“剧中”的,也是“泛化”的,任何一曲抽取出来,都可以离开剧情独立加以欣赏,这里的两曲即是例证,而其深层之处的历史感和对历史兴亡的反思,依然是今日人们仍在继续的一个思想主题。
本文节选自中华书局出版李昌集主编《中华吟诵读本-大学生古代诗词曲素养篇(附光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