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
■张元鼎
清乾隆年间,扬州五亭桥村有个办私塾的吴秀才,被人称为“吴塾师”。有个弹棉花姓阮的被人称为“阮弹”。这两人有闲时,便有意无意地凑在一起侃几句,侃的内容主要涉及《三国演义》、《白蛇传》等。但两人貌合神离。一次,两人谈起了《桃花扇》。接着,吴塾师自称是明末文学家、抗清英雄吴次尾的后裔;阮弹自诩为明末戏曲家和文学家阮大铖的后人。吴塾师夸吴次尾著作甚丰;阮弹自称阮大铖传奇戏曲《燕子笺》天下有名。吴塾师讥讽阮大铖追随阉党马士英。阮弹嘲笑吴次尾的后生怎么成落泊书生。吴塾师反问:“你家数代为何弹棉花?”一句话把阮弹问得张口结舌。吴塾师说:“那时,江南名流无不拜倒在秦淮名妓李香君住处媚香楼下。阮大铖想:凭自己的官位和才干,要李香君,应该不难,但又不好开口。一来对权臣马士英有所忌惮,二来是碍于文人的面子,怕这朵‘香花’的拒绝。多情却被无情恼。这样,李香君成了他心上的痛。他临终时,要后人不做文人不做官,不谈香花弹棉花。你今天虽然弹棉花,却背叛祖宗来谈《桃花扇》”。吴塾师说得阮弹有了与阮大铖一样的感受:忍气吞声。阮弹因被堵而与吴塾师心生介蒂。
吴塾师办了数年的私塾,日子一天好似一天。村子前面的一条河与瘦西湖相通,村民和路人需涉水过河,很不方便;老人和小孩更是望河兴叹。每逢河水上涨,便无法通行。吴塾师为了报答家乡父老乡亲对自己的信任,便决定造桥修路,以积善德。对于如何造桥,他没有太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