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文化济宁之济宁儒家文化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人树。

功名贵富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长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这段文字应该许多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错,它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开篇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的开头。虽然是作者的有感而发,倒也说的是实情,国人追求的富贵名望,便是人生的终结目标,有些人穷其一生最大的愿望便是这个。这也是符合孔圣人的“学而优则仕”,其实这也无可厚非,任何事有时要得到大家认为的公平只能通过抓阄来进行,那人数非常多呢?只能是由考核的办法来完成,而且没有人不觉得不合理。据说全球的公务员制度来自最早的工业发达国家日不落帝国——英国;而英国最早的文官制度又效法和参考始于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他确实目前为止最公平公正的筛选方法与制度。

科举考试制度也是许多豪门望族子弟所谓的正途,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它的主要核心思想便是孔子的儒教思想。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儒学的许多理念是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待人接物的方法和要求,并且有一套礼仪规定规则,如老幼有序,君臣有规,不可逾越。

?

读书人的学习便有了要求和方向,也有了范围和内容,统一的规则,统一的考核方式,也当然有了一致的目标,便形成了读书人统一的思想和行为,大家都有了统一的遵循的规则和偶像,各地都纷纷建有文庙,这便是天下文官之首,万代师表的孔圣人。作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济宁曲阜更是读书人的心中圣地。

其他各地纷纷修建文庙,以示对儒教尊师孔子的敬重,一般初次入蒙馆(刚上学),必须到文庙拜孔子的,在蒙馆每日要常拜孔子像的。由清初曲阜著名的诗人、戏曲家孔尚任写的《桃花扇》,在当中有一段,说侯朝宗与几位秀才有次在文庙前殴打阮大铖,恰被杨龙友看到,说了一声文庙前面打不得,众人遂住手了,可见孔子在读书人心中的份量。

题外话,孔尚任写《桃花扇》还是在我老家郑板桥故里写的呢,曾在济宁工作过的著名作家曲春礼先生在小说《孔尚任传》有专门叙述。

印象中规模大的文庙都有下马石碑,要求文武百官到此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体现“天地君亲师”序别,以示对圣人的恭敬。我印象很深的福州文庙,建筑规格不小,位于福州五一广场附近,建筑雄伟庄严,很有气势,济宁人熟悉的戚继光戚大将军于山戚公祠离此不远,文革起因的“三家村事件”中的三个主角之一邓招(笔名马南邨)的家也在文庙东边不远的乌山脚下的独门独院的三层小楼。少年邓拓可能是因近文庙独得才气吧。这里有宋代四大家米芾所书“第一山”三字石刻。

??????????

话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个乡村,叫做薛家集。这集上有百十来人家,都是务农为业。村口一个观音庵,殿宇三间之外,另还有十几间空房子,后门临著水次。这庵是十方的香火,只得一个和尚住。集上人家,凡有公事,就在这庵里来同议。

这是儒林外史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的文章开端。再结合作者吴敬梓读书多年,屡试不第的经历,这不禁一度让我怀疑吴敬梓是汶上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孔子曾经做过中都宰,相当于地方的县委书记,而且孔子确实把这个小县城治理的井井有条,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这也是孔子第一次出来做官,当时鲁国国君知道了就直接将年轻有为的孔子调回朝廷,以免大材小用。整个汶上县老百姓不答应了,又不好强拦,只好把圣人的鞋子脱了下来,可能当时的书都是竹子做的太沉了,实在的汶上县人民只能用这样朴实的方法留下他们心中的好官,以致在汶上留下夫子履、留靴楼的传说。孔子在汶上实实在在留下了好文脉。当地民间故事说在明朝中叶,严嵩官之首辅,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位祖籍江西省分宜县人的严大人,不禁在上朝前说了一句“满朝文武半江西”,颇为得意洋洋。时任工部尚书的汶上人郭朝宾笑着接道:“小县不大四尚书”,据说严嵩听后面红耳赤,无言以对,现在汶上还有“四尚书”品牌酒呢。

其次,吴敬梓在书中写的这个小小薛家集出了包括范进在内的不少高中进士的大官呢,也与汶上文风很盛可能有关呢,大约半月前,我在汶上名刹宝相寺内里西侧墙上挂满了历代汶上籍青史留名的人物,明清两代不少,是不是吴敬梓曾在汶上生活过?不过吴确实没有来过汶上,也许吴有个汶上的好友或亲戚,只是没有记载而已。

中国已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大多数读书人家庭都是半耕半读,《儒林外史》是现在古代读书人的境况,倒是很现实的。普遍都是耕读两不误,耕种是确保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读书是高尚的,潜心读书,受人尊重,以后有前途,是普遍的观念。济宁地处平原,靠近运河码头,农作物处理很方便,也就造就了济宁的经济繁荣稳定,适合家家户户耕读的经济条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忠厚传家远,读书继世长”。所以自孔子倡导教育以来,一直文风都不错,何况还是孔夫子的故乡,从思想的深层次就让他们内心深处有种争气争光的想法,不为圣人丢脸,所以形成良性循环,济宁在山东的儒风和影响力都是有口皆碑的。

??

“呼儿耕垄亩,虽无大利免求人;教子读诗书,纵不成名终脱俗”,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它也引导整个社会积极的良好风气。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知识的传承与进步,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眼珠子,鼻孔子,朱子反在孔子上;眉先生,胡后生,先生不抵后生长”。鼓励后进赶超前辈,譬如济宁有名的孙家就是,不断花繁叶茂,代代更强!

吴敬梓写《儒林外史》为什么选择济宁汶上呢?斯人早已作古,谁人能知道当时他是怎么想的?!

本人所写文化济宁,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从文化的某个视野来看济宁,从另外的角度来闲话及漫说济宁。另外保证无抄摘录任何人的作品,主要是确保新颖与可读性。在编写过程中特别鸣谢济宁儒学大家、原济宁市文物局局长、中国作协会员、市政协文史部主任杨义堂先生指导及提供参考资料,以及其他热心人士的关心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版权保留,原创不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