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观文
台上看戏,看文学的表演;
台下观文,观表演的文学。
历观文囿,泛览辞林,
略其芜秽,集其清英。
使皮黄一技上跻文学之林,
酬列位宾朋拳拳爱戏之心。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哦
各位大朋友、小朋友
节日快乐~
今天要不要享受一天
瘫沙发刷剧的美好生活呢
本期「观文」
来看看京剧里的长篇连续剧吧
真人现场版长篇连续剧
勾栏瓦舍间,曾有泠泠的歌声飘到天际。那时,还不成剧,只是一段吟唱、一首词曲。后来,有了长篇大段的诸宫调,可以将故事款款道来;再之后,人们不满足于叙述,转而追求“表演”。杂剧、传奇就这样兴起了,成为当时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杂剧一般的规范是“四折一楔子”,四折故事起、承、转、合,楔子作为这之外的补充;并且全剧“一人主唱”,也就是说,只有一个角色可以开口唱。
王实甫作《西厢记》时,就认为这样的规范已然满足不了创作了,于是有了五本二十一折(一说二十折)的超长篇幅。
江斗奴演《西厢记》于勾栏,有江西人观之三日。
——焦循《剧说》卷三
昆曲《西厢记》蔡瑶铣饰崔莺莺
这样的篇幅,一天晚上当然演不完。全本《西厢记》需要演出三日甚至更长时间。
这一情况,到了明清传奇盛行时,就更为常见了,《长生殿》50出、《牡丹亭》55出、《桃花扇》40出,都是要连演数日的鸿篇巨制。
昆曲《长生殿》
俞振飞饰李隆基
李蔷华饰杨玉环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
程砚秋饰杜丽娘
俞振飞饰柳梦梅
曹公素有诗才,明声律,乃集江南北名士为高会。独让昉思居上座,置《长生殿》本于其席,又自置一本于席。每优人演出一折,公与昉思雠对其本,以合节奏,凡三昼夜始阕。
——(清)金埴《巾箱说》
这里“曹公”指的是曹寅,当时演出全本《长生殿》可是一件奢侈事,恐怕也只有像江宁织造这般的府第有如此实力了。
暖红室精刻本
《桃花扇》
京剧《桃花扇》
杜近芳饰李香君
清代宫廷中演出的戏码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鼎峙春秋》(全本《三国志》)在三百折以上,《升平宝阀》(全本《西游记》)和《劝善金科》(全本《目莲救母》)都是二百四十折,差不多每一部章回小说都有全本戏。
(《劝善金科》)凡百有九折,以三日夜演之,轰动村社。
——(明)祁彪佳
《剧说》“劝善”
《道光二年恩赏日记档》中,“连台”一词与《劝善金科》剧名连缀出现,后来,这种一剧连演多日的形式,慢慢就被称作“连台本戏”。
图左清《升平宝阀·女儿国》戏画
图右清《升平宝阀·无底洞》戏画
清乾隆、嘉庆间出现的“花雅之争”,以“花部”地方戏曲的胜利而告终。在京剧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连台本戏是重要的表演形式。
据说,最早的一批京剧连台本戏,以三庆班卢胜奎所编三十六本《三国志》为代表。著名的京剧丑行演员萧长华先生回忆:
前清同、光年间,四大徽班在北京对台演唱,各自都要排些有号召力的新戏,好来招徕听客,上座卖钱。
……(《三国志》)排出来后,每年只贴演一回,从冬至开始……正好到腊月十六封箱。……为什么非腊月不演呢?因隆冬之际,人们不大愿意岀门看戏,正是戏园子掉座儿的季节,故此要仗着这出戏来拉生意。
——萧长华述、钮骠记
《萧长华戏曲谈丛》
京剧《截江夺斗》
梅兰芳饰孙尚香
杨小楼饰赵云
京剧《柴桑口》
言少朋饰诸葛亮
这部戏以《三国演义》小说为蓝本,并借鉴了《鼎峙春秋》,首创了长达四十三本的三国故事连台大戏。三庆班将《三结义》、《虎牢关》、《柴桑口》、《截江夺斗》等剧,分本连台接演,日演一本,故而“三庆的轴子”名声渐盛,算是开创了京剧连台本戏的先风。
之后,京中其他戏班也有类似戏码上演。如:四喜班演《五彩舆》、《雁门关》,春台班演《混元盒》,福寿班演《施公案》、《儿女英雄传》等。这些戏与折子戏、歌舞小戏,并存于京剧舞台,都颇受欢迎。
京剧《雁门关》
童芷苓饰碧莲公主
童祥苓饰杨延顺
京剧《混元盒》之《刺红蟒》
程砚秋饰红蟒
魔术与京剧的奇遇
眼花缭乱的魔术戏法
台上“飞檐走壁”
百万特效的舞美
你看过这样的京剧吗
连台本戏真正的繁荣地在上海。
民国时期的上海,京剧与刚刚传入的西方话剧展开了一场博弈战。于是,海派京剧杂糅东西文化,追求先锋精神,探索出了最吸引眼球的形式——机关布景×连台本戏。
这一潮流始于清末上海新舞台的创建。
那时引进了西洋的转台装置,能通过电气灯光、彩画布景来衬托演员的表演。之后,这种形式为相继崛起的大舞台、新新舞台、天蟾舞台等剧场竞相仿效,到了上世纪20年代初,蔚然成风:
几棵大树渐渐变成了一所大拱门的宫殿。
——新舞台《济公活佛》
海岛奇风怪石,突兀玲珑。红莲绿叶映着满台真水,五色灯光照耀下,宛如银灯星海,仙境蓬莱。
——大舞台《狸猫换太子》
上海新舞台内景图
《民权画报》刊载
不过,这才是初级阶段。20年代后期,魔术戏法被引进京剧舞台。
大舞台上演三十四本《狸猫换太子》的连台长剧时,太子当场变蟠桃的场面、以及最后展昭飞檐走壁护送包公的惊险表演,借助了机械化的装置,利用景片的升降开合或者旋转舞台的迅速换景,来配合完成,确有神奇莫测、目不暇接的效果。
后来,由于过分地追逐“机关布景”的奇巧,着力炫耀卖弄,演员的表演反倒成了它的附庸。
为了招徕观众,大舞台特聘魔术名师莫务奇为舞美设计师,其它各戏园也竞相增设形状不一的魔技箱、柜,在台上安设“飞人柱子”、“滑轨”、“吊环”等装置,以供剑仙侠客飞檐走壁、打斗搏杀;神魔鬼怪腾云驾雾、上天入地。
京剧《封神榜》
小杨月楼饰妲己
一时之间,以神话、侠义等为题材的连台本戏不断上演。比如《封神榜》、《火烧红莲寺》、《怪侠欧阳德》、《彭公案》、《奇侠红蝴蝶》、《七剑十三侠》等剧,几乎成了海派京剧舞台上的全部内容。
有些剧目甚至利用机关布景,造出“僵尸拜月”、“山魅吃人”、“鹰叼人头”等各种恐怖、暴力场面以迎合市场,将机关布景与连台本戏皆引入歧途。
连台本戏刷剧榜
当时上演的剧目中,有一类源自传奇故事。虽然在大的情节走向上未作调整,但仍结合着时事,做出了改编。
如“九·一八”事件之后,周信芳先生根据传统老戏《铁冠图》,改编了连台本戏《明末遗恨》。原先结尾是李国桢刺杀李自成失败后自杀,周先生将之改为战死,以期激起与侵略者抗争到底的信念。
《怪侠欧阳德》据《彭公案》改编,剧中塑造欧阳德侠义形象之外,也把沦陷时期上海市民拥抢货物的情景搬上了舞台,用以讽刺。
昆曲《铁冠图·刺虎》
梅兰芳饰费贞娥
刘连荣饰李过
京剧《明末遗恨》
周信芳饰崇祯帝
此外,还有一部现在仍在上演的高分佳作《狸猫换太子》。
流行本戏中,使余可以复看不厌,则此戏价值及结构,实无让于旧行各剧。
——《天蟾舞台三本狸猫换太子》
摘自《申报》
最早这一故事见于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清代石玉昆所著《三侠五义》中用了好几个章回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这段宫廷奇案,此后京剧在《三侠五义》的基础上创作了一些“包公戏”,例如《打龙袍》。
京剧《打龙袍》金少山饰包公、吴德成饰王延龄、李多奎饰李后、姜妙香饰宋仁宗、马富禄饰陈琳
海派艺人将老戏整理改编,对角色进行重新塑造,创作出三本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
头本讲包公出世是文曲星下凡,后两本演“狸猫换太子”这段冤案:宋真宗后宫刘、李二妃皆有孕,真宗下令先生太子者为皇后。刘妃听闻李妃即将生产,与郭槐策划以狸猫换子,陷害李妃。丫鬟宼珠不忍抛弃,幸遇陈琳送礼出宫,两人协谋救主,将太子送往八贤王府中。后来,太子长成入宫抚养,偶然经过冷宫与李妃相见,此事被刘后得知。刘后与郭槐拷问宼珠,逼陈琳拷打她,宼珠为保真相牺牲。刘后火烧冷宫,但李妃逃走。最后,包拯还真相于天下。
京剧《狸猫换太子》陈少云饰陈琳
其中,刘妃盘问装有婴孩的妆盒、以及拷问寇珠等情节环环相扣,动人心弦。
据说,传统戏中陈琳提着妆盒遇见刘妃时,刘妃问盒中装有何物,陈琳从容对答说是给八贤王祝寿用的御果;又问他盒内是否有夹带,陈琳答没有、不信可请去皇封。刘妃一听要去皇封,便放行了。
但是这段被改编为:刘妃执意要陈琳打开盒子,陈琳将盒子打开后竟真是桃子,刘妃只能放行。等陈琳出了皇宫,桃子又变成了孩子,这一切是土地公公在背后施法相助。
这样的安排与机关布景的运用密不可分,虽然不合常理,但总引得猎奇的观众连连叫好。
好的连台本戏,是讲情节、讲戏的。那时编排连台本戏,往往是以传统的老戏作基础,再加以穿插和发展,因此既有骨子,又丰富了许多新的东西。
——周信芳《谈谈连台本戏》
如周信芳先生所说,连台本戏必须做到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它通常会在结尾处制造悬念,留待下本再讲。正是那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跌宕感深深吸引着观众。
当然,悬念不可以是唯一的手段。悬念利用的无非是观众对于未知的好奇,一旦情节结束了、好奇解开了,那这部戏也就失去了意义。就像我们看悬疑片,也不仅仅是冲着真相去的呀。
能够二刷、三刷、一直看下去的剧,总是在某些地方、某个瞬间不经意地触动了我们。
好的故事,该是“感同身受”吧。
陈琳被逼举杖拷打寇珠时,一语双关:“有道是忠臣不怕死”;寇珠回以:“怕死岂谓忠”,心领神会,随后迎着陈琳的棍棒,命丧当场。
一霎时,无言的悲戚涌上心头。
这样的瞬间还有很多。一句“洞府高寒、白云深锁,闲游冷杉径、闷对桫椤花”,忽然明白了白娘子的清冷与孤苦;一句“娘子不必太烈性”就体味到了背后的无奈与酸涩;或是为“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而落泪……
为戏动容的每一分秒,都是最珍贵的体验。这份体验,只属于自己。
各位戏迷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出戏
哪段表演呢
欢迎评论区与我们讨论哦
所有戏码都可以~
不止瑜老板的戏啦
“不为人知的那些戏”
这一专题
到此就结束啦
下周又将开启新话题啦
你想看「观文」聊点什么呢
也欢迎留言哦
我们下周一再见~??
媒体/投稿/合作
yys
yuyin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