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兴亡悲剧对清代悲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光芒四射,折射出令人耀眼的光辉。易代之痛,异族入主之恨,封建大厦将要倾倒的危机感,封建末世的沉重的脚步已经敲响了警钟。
这些在清初兴亡悲剧中已经展示出来,记录了那个痛苦年代的心灵创伤,在悲剧情感上直接影响到了清代中后期的悲剧风格。另外谢柏梁教授认为《长生殿》和《桃花扇》的创作,直接开启了《红楼梦》巨著的思想,并认为影响是无限的。我认为清初兴亡悲剧,极为可能会对《红楼梦》产生影响。
一、对清代中晚期悲剧创作的影响
清初兴亡悲剧强烈的故国之思,浓重的感伤幻灭情绪,苍凉的亡国之痛都深深地影响着整个清代的悲剧创作,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凄凉的悲剧意蕴,苍越激楚的民族情感,惊天地、泣鬼神,忧国忧民、顽强不屈的悲剧精神,都直接影响着清代中后期的悲剧创作。
很大一部分清代中后期的悲剧,继承了清初兴亡悲剧的各方面成就,包括悲剧主题、悲剧意蕴、悲剧风格等方面,清代中后期又出现了一批兴亡悲剧,同清初兴亡悲剧一样传达出相同的无奈和彷徨。
1.悲剧主题相同
清代中后期的兴亡悲剧主题,同样是悲国难、叹兴亡、思忠义,明亡的痛苦一直持续到晚清,又出现了一批兴亡悲剧,主题上同清初兴亡悲剧一脉相承。如张声玠的杂剧《琴别》和《画隐》;黄燮清的传奇《帝女花》;瞿颉传奇《鹤归来》;管庭芬传奇《南唐杂志》;蒋士铨传奇《冬青树》和《桂林霜》等。
张声玠的《琴别》、《画隐》杂剧,有感于明亡而作,剧中渲染了悲凉的亡国气氛,《琴别》取材于宋元易代之际,情形与明清易代极为相似,直接继承清初兴亡悲剧的悲剧主题,抒发了家国之恨和兴亡之叹。蒋士铨《冬青树》和《桂林霜》的主题,仍然是对坚持民族气节的赞扬,表达了异族入主之恨和亡国之痛。
2.悲剧意蕴和悲剧情感相同
清代中后期兴亡悲剧意蕴,直接继承了清初兴亡悲剧的悲凉意蕴,在剧本中抒发了无可奈何的悲痛。张声玠的《琴别》中汪水云南归,与旧宫人王清惠等十四女道士离别,琴诉国破家亡的悲痛。剧中提到了张世杰和陆秀夫殉国的事,这两个人都是清初兴亡悲剧《崖山烈》中的忠义人士,选取的人物意象都与清初兴亡悲剧一脉相承。
《画隐》取材于宋元易代之际,画家赵孟坚听说宋亡了悲痛万分,非常坚持民族气节,其弟赵孟作了异国臣子,赵孟坚痛骂其弟,这种民族气节都是与清初兴亡悲剧一脉相承的,与《崖山烈》和《西台记》中的文天祥,宁死也不仕元的民族气节是一样的。在易代之际坚持民族气节是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不守节被视为大逆不道。
因此一些士人在易代之际,往往很难做出抉择,甚至痛苦一生,这直接关系到忠君的伦理问题,《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都是围绕着“仕与不仕”的问题,抒发亡国之痛的。《画隐》与清初兴亡悲剧核心问题息息相通,不能不说该剧没有受到清初兴亡悲剧的影响。张声玠卒于鸦片战争之后年,生活在十九世纪前中期。
可以说是清代中后期了,明亡之痛还是如此强烈,古人的传统伦理观念是多么根深蒂固。郑振铎在《杂剧二集题记》中说“《琴别》、《画隐》二出、深于家国沦亡之痛,”清中叶蒋士铨的《冬青树》、《桂林霜》传奇,同样是反映了亡明之痛、易代之悲的主题,对坚守民族气节的忠义人士给予肯定,直接受到清初兴亡悲剧的影响。
《冬青树》取材于宋元易代之际,文天祥和谢枋在宋亡之后坚持民族气节,绝对不做异族臣子壮烈而死的故事,这与清初兴亡悲剧的主题思想,坚持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可以见到该剧受到了清初兴亡悲剧的深刻影响。
在文天祥和谢枋死后,后人植冬青树纪念他们,冬青树象征着他们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隐含着亡国之痛。悲剧气氛都与清初兴亡悲剧类似,同样呈现出一片亡国之音的苍凉。
3.悲剧精神相同
瞿颉《鹤归来》传奇,题材直接取材于明清易代之际真实的抗清故事,瞿颉是瞿式耜后代,剧本写的是明末清初瞿式耜在桂林抗清的真实事情。清兵兵临城下,要投瞿式耜降,他宁死不降,坚决不仕二朝。清廷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他坚持气节,宁死不跪挺立不屈,在狱中写下了绝命诗,甘愿为明赴死。最后壮烈殉国,浩气长存名垂青史。
后世子孙运其尸骨回江苏故里,赞扬了瞿式耜的民族气节,主题思想与清初兴亡悲剧一脉相承,瞿式耜的悲剧抗争精神直接继承了清初兴亡悲剧中的悲剧精神,与史可法不仕二朝,高渐离、荆轲慷慨赴死何其相似。
二、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1.展示出相同的悲剧意蕴和悲剧情感
《长生殿》和《桃花扇》揭示了历史朝代由盛而衰的天道循环悲歌,对明亡发出了强烈的兴亡之叹,叹时代的悲凉和天道的无情,展示出一种盛极必衰无可奈何的悲痛。从隋一直唱到明亡,在历史规律的盛衰中发出了血泪的悲凉控诉,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隐约预感到封建大厦即将倾倒的无奈。
以作家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封建末世已经到来的危机感,总结了明亡的深刻的反思,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悲痛,对未来的绝望。《桃花扇》最后的套曲中,孔尚任吊孝陵、吊故宫、吊秦淮、吊长桥、吊旧院,深深地表达了对故国痛苦的怀念。封建末世即将到来的危机感,无可奈何的兴亡幻灭感久久萦绕在剧本中。
《红楼梦》中也展示出同样的悲凉,隐约传达出封建末世的危机感,可以说《红楼梦》在悲剧情感和悲剧意蕴上,与《桃花扇》是一脉相承的,都传达出对现实的绝望。作品中展现出与《桃花扇》一样的悲凉情感,都描写了一幅王朝惨败的景象,一个唱出了明王朝的由盛转衰的天道循环的无奈悲歌。
一个唱出了盛世中“钟鸣鼎食之家”必然走向衰败,无力回天的悲惨命运,都道出了封建王朝的可悲命运。从这一点上讲,两部作品有一定的联系,《红楼梦》极可能受到《桃花扇》的影响。“树倒猢狲散”宝玉出家、黛玉死潇湘馆、晴雯自尽、鸳鸯悬梁、金钏跳井、宝钗守寡,《红楼梦》悲惨的结局预示着封建末世的到来。
传达出无可挽救的衰落,繁华中透露出悲凉,这与《桃花扇》是一样的,都展示了对现实的无奈,对未来的绝望。《红楼梦》中预示着封建社会末日已经到来,流露出凄凉哀伤的幻灭感,同《桃花扇》的悲伤基调是极其相似的。
《红楼梦》通过描写薛、王、史、贾四大家族的衰落过程,预示着清王朝的灭亡不可阻挡。这是时代的悲凉气氛带给作家的切身感受,曹雪芹和孔尚任都听到了封建王朝历史气数已尽的足音。
2.具有相同的厌世解脱精神
《桃花扇》具有厌世解脱精神,体现在侯李二人双双入道上,《红楼梦》也具有厌世解脱精神,用黛玉的话说就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宝玉和惜春出家同样是厌世解脱精神的体现。两部作品都涉及到“情”,“色”。
《红楼梦》中空空道人由“空”生“色”,因“色”见“情”,最后由“色”悟到了“空”。《桃花扇》中侯、李二人由“情”“色”悟到了“空”,双双入道,两部剧作在“情”“色”上何其相似,不能排除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3.创作时间相去不远
《桃花扇》成稿于年,而《红楼梦》的创作时间距此不远,年甲戍本《红楼梦》已经抄阅再评,《红楼梦》肯定创作于此前,《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历经十载创作了这部巨作,据此推算《红楼梦》开始创作于年之前的时间。
这样《桃花扇》成稿距离《红楼梦》开始创作前后时间相隔不到五十年,曹雪芹与《桃花扇》红极一时的时间并不远,时代的感伤情绪肯定会波及到这位敏感作家的心灵,《桃花扇》的兴亡幻灭感,封建末世危机感同样会启发曹雪芹的创作,曹雪芹多半是看过《桃花扇》的演出。
4.家族酷爱戏曲
曹雪芹的祖上曹寅在家中演过《长生殿》,洪昇就是在曹寅宴请之后醉酒坠河而死的,《长生殿》对《红楼梦》的影响不容置疑,曹寅演过《长生殿》这是事实,《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点的就是《长生殿》中的《乞巧》一出,说明曹雪芹确确实实看过《长生殿》,并且受到该剧的影响。
《桃花扇》红极一时,曹家作为江南一大家族,又酷爱戏曲,不可能没演过《桃花扇》。《桃花扇》刚写成时,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时而纸贵之誉,曹寅酷爱戏曲,家班很可能上演此剧。《桃花扇》和《长生殿》在当时同样都是名剧,他看过《长生殿》剧本,肯定看过《桃花扇》,《桃花扇》这样的名剧曹雪芹怎么可能不知道。
5.从《红楼梦》本身描写的戏曲分析
曹雪芹是懂戏曲的,《红楼梦》与戏曲有着不解的渊源,在小说中多处体现了与戏曲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戏曲的插入,就没有完整的《红楼梦》,其故事情节将大打折扣。《红楼梦》某些情节与《桃花扇》相似,例如《红楼梦》中晴雯撕扇,与《桃花扇》中李香君撕扇动作具有相似性。
《红楼梦》中有精彩描写戏曲的情节,对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黛玉被《牡丹亭》艳曲惊动了芳心,听到“只因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黛玉不觉落下泪来。黛玉和宝玉共读《西厢记》,拉近了他俩的心理距离,被《牡丹亭》和《西厢记》那种大胆追求爱情的精神所感动。
这都说明戏曲对塑造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都是有一定作用的,这正说明曹雪芹对戏曲是很精通的,尤其是对古典名剧特别钟爱,否则不会这么写的,他读过《牡丹亭》、《西厢记》等名剧,《西厢记》、《牡丹亭》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曹雪芹,以至于将这两部名剧的先进思想带到了《红楼梦》的创作中。
对塑造黛玉、宝玉的性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曹雪芹不熟悉戏曲的话,很难写出完美的《红楼梦》,从以上分析来看,曹雪芹非常熟悉戏曲,只有熟悉戏曲才能谈得上对戏曲的熟练驾驭。
三、总结
清初兴亡悲剧影响很大,影响了有清一代兴亡悲剧的创作。以上几个例子都直接受到了清初兴亡悲剧的影响,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构思,悲剧精神,悲剧气氛等方面表现得非常鲜明,足以看出清初兴亡悲剧的巨大影响力。
年冬上海沦陷后,欧阳予倩改编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上演后引起轰动,借古喻今,流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突出了正义与邪恶,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的思想斗争。在抗日救亡的危亡关头,清初兴亡悲剧依然在发挥着它的巨大影响力,其悲剧价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