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丨薛涛写了一生好诗,爱了一世负心的人

深情丨薛涛:写了一生好诗,爱了一世负心的人

陈胜

有一个统计数字令人震惊:在唐朝年的历史上,竟然出现了位女诗人!这恐怕也是唐朝诗歌盛世的一个侧面写照吧。虽然,在大唐诗坛众多耀眼的巨星当中,上榜的女诗人只有区区几位。但她们以自己独特的光芒,赋予了唐诗柔美的内涵。其中,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的李冶、薛涛、鱼玄机、刘采春最为著名。还有一个排名和并称是,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这两个名单里重合的只有一个人:薛涛。

薛涛,既是传奇人物,又是唐朝文坛上的风云人物,更是谈及唐诗不得不提的先锋偶像。

1.她身份特殊,是卑微的妓女

妓女不见得是坏人,她们身处社会底层,很可能只是逢场作戏。谁又心甘情愿做妓女呢?唐宋之际的很多文人和妓女过从甚密,他们不仅不认为妓女低贱,甚至还常常将其引以为知己,或以之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这也算是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了吧。

孔子六十四代孙、清朝戏曲作家孔尚任,曾以名妓李香君为主人公创作了千古传奇剧本——《桃花扇》。

无独有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部著作,正是他耗尽十年心血的《柳如是别传》。这部82万字的巨著,还是他在失明体衰的情况下口述,由助手笔录而成的。非但如此,陈先生还盛誉柳如是为“女侠名姝”“文宗国士”。

年,张艺谋导演的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也是以一群风尘女子为主人公展开叙述的,叙述民族大义和人性的悲悯。

我又想到了施耐庵,他在《水浒传》中为开黑店的张青、孙二娘夫妇约定了“三不杀”:云游僧道、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各处犯罪流配的人。其中不杀“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给出的理由是:“他们是冲州撞府,逢场作戏,陪了多少小心得来的钱物。若还结果了他,那厮们你我相传,去戏台上说得我等江湖上好汉不英雄。”这也算是民间对这一职业的一种认识吧。

一言以蔽之,在古往今来的不少名人大家看来,彼时妓女也是苦命人,其中不乏灵魂高洁者,甚至不乏胸怀民族大义者。柳如是、李香君等即是如此,她们的气节远高于某些大有来头但又是软骨头的投机文人。

薛涛一生命运极其坎坷。她虽容貌出众,自幼通晓音律擅长诗赋,也曾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但她14岁时父亲在出使南诏途中病故,不久母亲也郁郁而终。孤苦伶仃生活全无着落的她,被迫沦为乐妓,那年她年仅16岁。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已。

2.她才华出众,是公认的唐朝大诗人

唐末张为论述中晚唐诗人流派的《诗人主客图》,将薛涛列入“清奇雅正主”之“升堂”列。她也是唯一入选的女诗人。

到了明朝,对薛涛的评价之高,以她的三位疯狂粉丝为代表,对其之推崇简直无以复加。

徐曰:“唐有天下三百年,妇人女子能诗者,不过十数。最佳者,薛洪度而已。”

杨慎——就是《三国演义》开篇引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言其:“文采风流,为士女行中独步。”“得诗人之妙,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

陆时雍道:“薛涛诗气色清老,是此中第一流人。”“薛涛才情,标映千古,细看其诗,直高中唐人一格”,“可以伯仲杜牧”。

8岁那年,父亲薛郧在庭院里的梧桐树下吟出两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随口续了两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这首父女二人合作的《井梧桐》竟浑然天成,一时传为佳话。看到女儿的天分如此之高,薛郧欢欣不已。

再说说她著名的《春望词四首》: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春天,是历代诗人歌咏不绝的永恒话题。关于它的意象不仅有讴歌生命与生活,更有淡淡的忧伤与哀愁。花开枝头尽情绽放的同时,也意味着凋零在即。春光美如斯,又如此易逝,一如这人世间的青春和爱情。惟其如此,林黛玉才会悲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伤春者才是知春者,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怜惜,所以伤怀。

刘禹锡路过成都时,薛涛曾以一首《送友人》相赠: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刘禹锡对其大加赞赏,薛涛因此声名远播……

灿若星辰、浩如烟海的诗歌国度中,薛涛以绝世才华证明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她不仅在唐诗的天空熠熠生辉,而且是一个任谁都不容忽视的星座。

3.她交往广泛,拥有豪华阵容的朋友圈

薛涛交友广泛,人缘极佳。这从她诗作的标题很容易就能发现,并且这些诗在她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占有很高的比例。“送友人”“和李太尉”“赠远”“送卢员外”“寄孙处士”“上韦相公”“酬文使君”“赠苏十三中丞”“别李郎中”“酬雍秀才”“和刘宾客”“酬祝十三秀才”“寄吕侍御”“上高相公”“赠段校书”“和李书记”“酬杜舍人”“上川主武元衡相国”“送姚员外”“送扶炼师”“酬杨供奉”“赠萧中丞”“酬辛员外”“酬吴使君”“赠杨蕴中”“送郑资州”“上王尚书”等。

这些赠诗,对象多为有一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男性官员。唐朝的官员往往是科举出身,要让他们看得上眼,不仅要有花容月貌,更得有才艺、辞令和见识,而这正是薛涛的长项。她与当时许多著名诗人都有来往,其中少不了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这样的诗坛领袖。而他们交往的主要形式,正是吟诗作对、和诗唱答。这些重量级人物不惜笔墨,竞相为她歌以咏之。

寄赠薛涛

元稹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寄蜀中薛涛校书

王建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和西川李尚书伤孔雀及薛涛之什

刘禹锡

玉儿已逐金镮葬,翠羽先随秋草萎。

唯见芙蓉含晓露,数行红泪滴清池。

赠薛涛

白居易

蛾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北路迷。

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

4.她经历传奇,与元稹的一段情缘使人评说千年

贞元元年(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一次酒宴上,韦皋请薛涛即席赋诗。她从容地接过纸笔,七律《谒巫山庙》一挥而就,韦皋和在场嘉宾无不拍案叫绝。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一时间,薛涛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一年后,韦皋惜薛涛之才,准备奏请朝廷让其担任校书郎,后虽未能实现但“女校书”之名已不胫而走,她也被世人称为“扫眉才子”(有文才的女子)。几年后,有些恃宠而骄的薛涛被发配盗松州(今四川松潘)战乱之地。心境平复后的她,又写下了动人的《十离诗》一组。诗送到了韦皋手上,他轰然泪崩,于是将薛涛召回成都,那年她20岁。

后来,韦皋因镇边有功而受封南康郡王,离开了成都。继任的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李德裕、段文昌等人,同样非常欣赏薛涛的才华。在薛涛眼前,剑南西川节度使走马灯似的换过10位,而每一位都对她十分青睐和敬重。

人常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真实的情况是很多贪官污吏、道德境界不高的人,字可能写得也很好,比如宋朝的蔡京和元朝的赵孟;而一些满嘴仁义道德的能人,却可能正是伪君子,比如唐朝的李林甫和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谁也料想不到,写下这样深情诗文的大诗人元稹竟不是真正的痴情种子。他悼念亡妻韦丛时的心情可能是真挚的,但过后依旧风花雪月、招蜂引蝶。多少女粉丝都把元稹作为自己追求的完美男人,但真实的元稹却是如此的不堪。有人说他是情圣,也就有人说他是渣男,我倒觉得他是薛涛的克星!

元稹比薛涛小11岁,是闻名当世的才子,甚至也是《西厢记》中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张生原型。元和五年(年),他和薛涛相识于一场宴会。元稹的《离思》早已人尽皆知,薛涛佩服元稹的才气,更佩服其对亡妻的“忠情”。刚过而立之年、玉树临风的男神就在眼前,薛涛对他的好感陡然倍增,竟以为其可以托付终身。当时薛涛42岁,但风韵犹存。二人谈诗论文,渐渐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一时郎情妾意,形影不离。可惜的是,几个月后元稹便因故离开了成都赶赴越州(今浙江绍兴),后又辗转长安等地。走时元稹承诺自己一到越州便来接她,为她除籍,然后两人长相厮守。然而,元稹并没有把薛涛放在心上,只是把她作为自己打发寂寞的一个过客而已,他很快就继续寻找自己的新猎物去了。元稹用情之滥让人汗颜,可怜薛涛竟将这个登徒子的信口开河信以为真,一直为这份虚幻的承诺而守候,但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薛涛对元稹动了真情,一系列诗文,一片痴情,毫不掩饰:

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寄旧诗与元微之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夜咏花怜暗澹,雨朝题柳为欹垂。

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闲似好男儿。

柳絮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

薛涛怀念和元稹在一起的日子,那是他们共同演绎的爱情华章。当她知道元稹另有所爱绝不可能回头的时候,便脱去乐籍,恢复了自由身,寓居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她建起吟诗楼,身着女道士冠服栖身楼上,独自吟咏。这是绚烂之后的淡定,也是豪迈过后的优雅。

余生的23年里,薛涛用这漫长的时光,忘却那个曾经认为是爱的男人。太和六年(年),薛涛溘然长逝,享年76岁。一生孤苦、感情失意的她这般长寿,非有宏大度量者不能如此。而那个让她牵肠挂肚又让她心碎的男人,早已先她一年去世。一生恩怨与牵挂,就此了结。

薛涛作诗多首,流传至今仅有90余首。长伴坟前的,只有生前手植枇杷树,和这并不平静的岁月。

作者简介:

陈胜,笔名长安江伦,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TEDxZhengzhou演讲嘉宾、大型纪录片《河南历史文化博览》解说嘉宾。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长于散文、诗歌、历史传记创作和隋唐史研究。著有新人文畅销历史读物《大隋雄主杨坚》(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唐风烈烈》(郑州大学出版社),传统文化微读本《揭秘中国古代科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诗集《往年他岁》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