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是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
明末清初,新朝始建,社会动荡。孔尚任生在清灭明初,当时相当一部分汉人仍不同程度地怀念故国情绪,孔尚任家庭亦然。置身于这种氛围中,早年孔尚任就常听到一些明代遗事。
随着清朝政治局势稳定,大批文人参加了科举考试,受到孔氏家族的正统教育,孔尚任文学才能应当很是了得,可这尚任先生虽然科举之时每届都去考,却都名落孙山,久考不中。直到康熙来曲阜祭孔,开设博学鸿儒科,请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受到皇帝赏识,加之他孔子后人的身份,被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
然而,这国子监博士也是个闲职,对怀着济世之心来到北京的孔尚任来说,是再一次的失望。
康熙二十五年(年),孔尚任作为工部侍郎孙在丰的属员,到淮安、扬州一带参加治河工作,为时三年多。这期间,他体验到一些社会不公以及吏治的腐败、人民的疾苦,也结识了不少知名文人和不忘明朝的遗民故老,了解了大量的佚闻史料,对明王朝覆灭的缘由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三年之后,孔尚任又重回北京,他对做官这件事就已经不再那么热衷了,而是把不少精力放在读书、收藏古文物和创作诗歌戏曲上。酝酿已久的反映南明兴亡的传奇《桃花扇》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完成,这时,他五十一岁。
这部后世被梁启超赞为“冠绝千古”的《桃花扇》,以其“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一经问世便风靡京城,继而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却也终结了孔尚任的官场生源。
“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作为被康熙树为政治楷模的孔尚任,《桃花扇》这部剧一出,让康熙很是头疼,依大清律,这肯定是要被灭族的。
官是当不成了,但康熙却并没有进一步为难他,也没有在全国禁演此剧,家族也毫发无损,孔尚任本人也得以善终。不知道是康熙皇帝宽容大度,还是碍于孔尚任孔子后人的身份,总之皇帝没有大动干戈,而《桃花扇》也没有被禁。但这对孔尚任来说,当是最好的结局了。
林语堂曾言:“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气义照耀千古,羞煞须眉汉子。”《桃花扇》这部“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伟大剧作,奠定了孔尚任在中国文学史上一代大师的地位。几百年来,为之作序题跋、点校评说连绵不绝,岂止是“充盈箧司,美且不胜收矣”。
而清人沈默看得明白,曾一语道破:“《桃花扇》一书,全由国家兴亡大处感慨结想而成,非正为儿女细事作……是以奇奇幻幻,撰出全册,当在野史之列,不应作戏曲观。”(作者韩蓓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