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的祖莹是如何把近四万字的诗经背下

有什么办法根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64815.html

八斗小课堂

1.古代神童中有没有女孩子?

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孙权把吕蒙从一个只知练武的勇将改造成了文武双全之才,他的办法是什么?

3.宋代苏轼家有三人名列“唐宋八大家”榜单,他的父亲是怎么做榜样的?

4.古代有人把《汉书》当下酒菜,这是怎么回事?

5.北魏的八岁孩童祖莹是如何把近四万字的《诗经》全部背下来的?

古代神童中有没有女孩子?

古代有很多神童,其中以男孩子居多,主要是因为古代重男轻女,历史文献记载中的人物多是男性,所以流传下来的神童也多是男孩子。当然,也有一些女神童,东晋时期的谢道韫就是其中的一位。

谢道韫是古代有名的女才子、女诗人,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她是谢安的侄女,后来嫁给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谢道韫自幼聪明多识,才思机敏,能文善辩,有过人的文才和口才,七岁时就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谢家是东晋时期的名门望族,谢安是当朝宰相,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的组织者,谢道韫的父亲安西将军谢奕是谢安的兄长。谢道韫生长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智,深得她叔父谢安的喜爱。

谢安虽然忙于政事,仍十分关心子侄们的学习。《世说新语》和《晋书》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天,谢安看到侄女谢道韫正在读《毛诗》,便问:“你读过的诗能不能流利地背出来?”小道韫不慌不忙地说:“能。”并一口气背出了十多首诗。谢安又问“你说说《毛诗》里面,最喜欢哪些诗句?”谢道韫想了想说:“我最喜欢的诗句是‘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这几句诗出自《诗经》,表达的是周王朝老臣忧心国事的咏叹,刚好与谢安当时忧心国事相吻合,所以谢安听了,非常高兴。这件事传出去后,人们也都称谢道韫是女神童。

在谢道韫七岁那年的寒食节,全家人聚在一起,天突然下起了大雪,谢安就想趁机考一考他的子侄们的才学,于是吟出了一句诗:“白雪纷纷何所似?”他问子侄们:“你们看这正下着的大雪像什么呀?”谢安的一个侄子谢朗抢先接了一句:“空中撒盐差可拟。”意思是说大雪就像从天上往下撒盐一样,而谢道韫的回答却是:“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说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就像春天的柳絮,随风而起,四处飞舞。在座的人包括谢安在内都为谢道韫的比喻叫好,认为她比喻得很传神。从此,谢道韫得了一个“咏絮才”的美名。后来人们也都喜欢用“咏絮才”来称呼有才华的女子。《红楼梦》第五回中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里就用“咏絮才”指代同样富有才华的林黛玉。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孙权把吕蒙从一个只知练武的勇将改造成了文武双全之才,他的办法是什么?

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原作“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士在古时是对男子的美称,刮目就是擦拭眼睛,表示去掉老眼光。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表示一个人进步很快,要人们不能用老眼光去看人。这个成语与三国时期的孙权和吕蒙有关。

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吕蒙是他手下一员有名的大将,正是吕蒙最后设计打败了关羽,让关羽败走麦城。但最初的时候,吕蒙是一名只知练武的猛将,缺少计谋。因为他从小家里穷,没有读过多少书,只是练得一身好武艺。后来因为武艺高强逐渐成为吴国的大将。吕蒙成为大将后经常得到孙权的指点。

有一天孙权对他说:“你现在已经是国家的栋梁,应该想方设法读点书增加你的学问和计谋才好。”吕蒙却回答说:“我军中事务太多,恐怕抽不出时间来读书。”孙权就开导他说:“我让你读书,不是想让你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只要求你抽时间多看点历史和兵法方面的书,增长计谋就行了。至于事务多,难道你比我的事务还多吗?历史上东汉光武帝在作战时还手不释卷,曹操也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自认为活到老,学到老。你为什么就不能勉力自己努力多学点呢?”听完孙权的劝导后,吕蒙开始发奋读书,进步很快。过了一段时间,孙权的重要谋士鲁肃去与吕蒙商量事情,发现他学问大长,自己常常被他问住,便赞道:“想不到你现在这样博学,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只知打打杀杀的吴下阿蒙了。”吕蒙笑着回答说:“一个人分别了三天,就应该对他人另眼看待了。”

宋代苏轼家有三人名列“唐宋八大家”榜单,他的父亲是怎么做榜样的?

“唐宋八大家”是指在唐宋时期出现的,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杰出成就和地位的八位散文家,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在这八个人当中,有三位姓苏的,他们是一家父子三人,其中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洵是他们的父亲。

苏洵,字明允,因家有老人泉,故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据史书记载,苏洵少年时期不喜好学习,从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也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尽管苏洵闭门苦读了十几年,但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却没有考中。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主要考写文章,考不中也就说明写的文章不行。苏洵一气之下,回到家中把他以前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焚毁,把自己关在屋里,找来《论语》《孟子》及韩愈等人的文章重新苦读。这样又读了七八年,《宋史》称他“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意思是说他把儒家的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读得非常精通,下笔写文章,顷刻之间就能洋洋洒洒千言而出。

后来苏洵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从四川老家来到当时的京城开封,通过别人的引见拜会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看了苏洵写的文章,对他的才华大加赞赏,就写了一篇《荐布衣苏洵状》,再加上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政论文,一起呈献给仁宗皇帝。一时间苏洵声誉鹊起,成了名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争相传看和模仿他写的文章,甚至出现了“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说法,意思就是如果把苏洵的文章背熟,在科举考试中就能写出好文章从而考中,这样就能当官吃上羊肉;相反,如果不会背苏洵的文章,在科举考试中就不能写出好文章也就不能中举,只能当个老百姓吃糠咽菜。

受苏洵刻苦学习的影响,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也都努力学习。据说苏轼曾经将一百卷近七十五万字的《汉书》手抄了三遍,刻苦程度可想而知。最后苏轼、苏辙两人都考中了进士,并且他们两人的文章也都写得很好,后来苏轼的文章甚至超过了他父亲苏洵的水平,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对于“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榜单,同是四川人的朱德元帅曾经写诗赞扬他们:“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古代有人把《汉书》当下酒菜,这是怎么回事?

把《汉书》当下酒菜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舜钦的故事。苏舜钦,字子美,他和欧阳修、梅尧臣、石曼卿、穆修等人共同致力于宋代文学革新运动,他的诗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苏舜钦能成为历史上的著名文人,和他爱好读书有关。

根据宋代龚明之所写的《中吴纪闻》记载,苏舜钦喜好读书,又喜欢饮酒,平时为人豪放不羁。有一次他住在岳父杜正献家,每天晚上读书,都要饮一斗酒,斗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他的岳父杜正献很好奇他怎么能喝这么多酒,就派人暗中观察。发现原来苏舜钦晚上在读《汉书》,读到非常精彩的地方,就拍案叫好,大发感慨,并且饮一大杯酒。比如读到张良雇人刺杀秦始皇,但却误中秦始皇旁边的车时,他就大发感叹:“可惜没有击中呀!”他的岳父杜正献得知后,大笑着说:“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意思是有《汉书》这样好的下酒物,每天晚上就是饮一斗酒也不算多。明代人吴从先的《小窗自纪》也提到这一故事,并且用其他史书和《汉书》比较:“苏子美读《汉书》,以此下酒,百斗不足多。余读《南唐书》,一斗便醉。”是说我和苏舜钦相比,他用《汉书》下酒,喝一百斗也不算多,而我读《南唐书》,喝一斗就醉了。

后来人们便用“汉书下酒”这个典故来表示文人学士酷爱读书而以好书佐酒的雅举,如清代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写道:“且把抄本赐教,权当汉书下酒罢。”

北魏的八岁孩童祖莹是如何把近四万字的《诗经》全部背下来的?

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里提到一个神童,“莹八岁,能咏诗”,说的是北魏的八岁孩童祖莹能把近四万字的《诗经》全部背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多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为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之一。但一个八岁的小孩,能背诵整部《诗经》,还是非常不易的。祖莹,字元珍,北朝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人家,小时候既聪明又勤奋。据《魏书》记载,祖莹喜欢学习,迷恋读书,非常刻苦。他总觉得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因此常常在夜里继续读书。祖莹的父母怕他累坏身体,就不让他在夜里看书,甚至把家里的灯盏和烛台都藏了起来。祖莹知道后,就偷偷藏些蜡烛,等到父母睡着之后,他再点燃蜡烛读书。为了不让光线透出去被父母发现,祖莹用衣服和被子把窗户遮上。就这样日日夜夜刻苦攻读,到八岁的时他就能够把《诗经》背诵下来,并且诗和文章也写得很好,周围的亲朋好友都称赞祖莹是“圣小儿”,意思就是小神童。祖莹还不满足,想要学到更多的知识。于是他又拜当时的中书博士张天龙为师,跟着他学习《尚书》。在张天龙的指导下,祖莹学习更加刻苦用功。

有一天清早,张天龙要给同学们讲《尚书》,祖莹由于前一天晚上读了一夜的书没顾得上睡觉,就有些疲倦,去上课的时候走得太匆忙,拿错了书,把同学李孝怡的《曲礼》当作《尚书》拿走了。到了课堂才发现自己拿错了书,可是上课的时间快到了,他又没有时间回去换书,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听老师讲课。

刚好在这堂课上,老师点名叫祖莹站起来读《尚书》。祖莹虽然没带课本,由于他平时非常努力,早就背会了整部《尚书》,所以他一字不漏地背诵了老师要求他读的《尚书》中的篇章。祖莹背完后,他同学李孝怡感到十分诧异,就对大家说了这件事,众人也都很惊讶。后来,高祖皇帝也听说了这件事,就召见祖莹,让他背诵《五经》里的文章,并且叙述其中的意思,祖莹对答如流。

高祖听后十分赞叹祖莹的才能,就选拔他去做“中书学生”,这使祖莹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加上他刻苦不懈地攻读,长大后终于成为一位才华出众、远近闻名的学者,并深受当时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太学博士、殿中尚书、车骑大将军。

*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八斗国学”APP,首页搜索中的故事名,音频应有尽有哦~

中华之星国学素养测评,权威证书、专业报告等你来拿!

中华之星传统文化教学库,传统文化教师的展示平台!

我是八斗

快来咨询我吧!

内容来源:《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书局出版)

梁同学

文字整理

辛老师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