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阴与阳
《易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庄子说,“《易》以道阴阳”。庄子认为,“《易经》说的就是阴阳变化的奥秘”。
《周易·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阴阳之道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它对中国后世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
阴阳的概念在生活中也极为普遍,也属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情况。
比如我们对事物的描述:头顶上炽热的火球叫做太阳,没有太阳的天气叫做阴天;太阳可以普照的地方如山之南或水之北称之为阳,否则为阴。比如“洛阳”在洛水北岸,“江阴”在长江南岸。比较特殊的是“咸阳”,“咸”是“全、都”的意思,比如,有一个成语叫做“老少咸宜”。那么,所谓“咸阳”就是全是阳的意思,因为这座城市建造的地方,它在陕西关中北山南坡之下,却又在渭水北岸,从山从水的角度来看都是阳,所以称之为“咸阳”。(此处参考《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意思是万物皆可归于阴阳。从自然的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从社会的现象来看,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积极为阳,消极为阴;正面为阳,负面为阴等。所以,南宋理学家朱熹总结道:“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同时,老子的那句话还应该包含另一层意思:万物皆有阴阳的两个方面,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间会相互转化。这一点,在经典的“阴阳鱼太极图”中有非常清晰的展示,写《爱莲说》的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这一点,在《易经》中更有明确的表述。《周易·丰卦·彖传》中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意思是:太阳过了正午就会偏西,月亮盈满了就要亏缺;天地万物都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盈虚消长,更何况人,何况鬼神呢?
古代先民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悟出人世间的道理(况于人乎):凡事达到一个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老子将之高度概括为“反者道之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于是乎,类似“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天道轮回”等词语在中国的语言中会非常频繁地出现。如此,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三国演义》开头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阴阳思想也可以说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最底层的思维。中国的老百姓哪怕不识字都懂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这样的道理。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说的也是这个理。
所以,中国的老百姓才会看淡荣辱得失,看淡人生沉浮,活出《周易·易传·系辞上》所说的“乐天知命,故不忧”的人生状态。
B)爻与卦
《周易·易传·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大概的意思是:从前圣人创作《易经》,要用它来顺合万物的性质和命运的规律。因此将天道概括为阴与阳,将地道概括为柔与刚,将人道概括为仁与义。兼备天、地、人三才之道,且两两相重,所以《易经》以六个爻画,成为一卦,六爻又是由阴爻跟阳爻交错运用来布局的,所以《易经》六十四个卦,都有六个爻位,很有章法。
那么,“爻”是什么呢?《周易·易传·系辞下》上说,“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意思是,“爻”是用来效仿天下变化的符号。爻或起源于华夏先民结绳记事的生活习惯,在文字尚未产生的远古时代,伏羲“一画开天”,用“爻”的符号为我们揭示了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阴阳。
爻是《易经》最基本的符号,卦的最小构成单位。爻分阳爻和阴爻。如果以天与地类比之,“浑然一体是天”,天是没有裂缝的,因此,代表天的阳爻就是一个连贯的横杠“—”;“水陆二分是地”,大地上有海洋、有陆地、有河流、有山谷,大地是不平整不完整的,代表地的阴爻就是中间断开的横杠“--”。(此处参考王东岳先生的《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那么,“卦”又是什么呢?“卦”就是由“爻”所组合而成的图画,可称之为“卦画”或直接简称为“卦”。《易纬·乾凿度》中说,“卦者,挂也,挂万物视而见之”(《易纬·乾凿度》,东汉经学家郑康成注)。清代学者陈梦雷在《周易浅述》中说,“谓之卦者,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也。”这两种描述的意思都很明了,就无需翻译了。
《周易·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后来演化成“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以阳爻和阴爻作为基本单位,每三个爻组成一个卦,2的3次方等于8,即有八种不同的组合形式,从而形成八种不同的卦,叫做八卦。春秋时期,人们开始对“八卦”做出哲学阐释,认为八卦分别象征着自然界的八种事物,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
三爻的八卦加以推演,两两相重,则成为六爻的六十四卦(2的6次方等于64)。《周易·易传·文言传》中说,“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意即六爻的运动变化,可以旁通万物的发展情理。再以自然之道推及人事规律,把人生的可能情况都涵盖其中,最终形成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八卦一般称之为经卦或单卦;六十四卦一般称之为别卦或重卦。要注意,《易经》的卦是由下往上画的,为什么呢?傅佩荣教授说,“任何东西都应该有根基才能够往上发展,小孩子慢慢长成大人,公司、企业、各个单位从基层开始往上发展,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C)先天与后天
八卦和六十四卦均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指伏羲所创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后天”指周文王所创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先天”和“后天”的区别只是卦的位置次序不同,其卦名及含义不变。
D)卦名与卦序
八卦和六十四卦均有具体的卦名,但卦画和卦名对应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南宋理学家朱熹编写了《八卦取象歌》,方便人们将卦画和卦名一一对应起来:“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盌,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伏羲的先天八卦和先天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刚好与二进制的递进顺序是一致的。比如先天八卦的排列顺序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换算成数字之后刚好就是7、6、5、4、3、2、1、0,因此,如果我们有二进制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很容易排列出“先天八卦”和“先天六十四卦”。
但“后天八卦”和“后天六十四卦”的排列就打乱了二进制的递进顺序,这个要记忆起来就有点麻烦了。因此,孔子所撰写的《周易·易传·序卦传》就专门讲“后天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而且,朱熹还专门编写了《卦序歌》。
这首歌把六十四卦分成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上经为: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下经为: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这么一编排就很好读了,也便于记忆。
后天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孔子在《周易·易传·序卦传》中就解释了这个秘密。当然,《周易·易传·序卦传》也不一定是孔子本人写的,也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者弟子的弟子写的。
那么,这里面的秘密是什么呢?以泰卦和否卦为例,泰卦的后面是否卦。《周易·易传·序卦传》上写道,“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这里面的意思很直白,还是回归到《易经》的中心思想上面来:阴阳消长,物极必反。而且,从卦画上来说,泰卦和否卦也是相互呈颠倒的状态。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总结其规律是:“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意思就是卦画两两分组,每一组后面的卦是前面的卦颠倒过来或阴阳爻互换所得到的卦。
其一,将原卦颠倒过来所得到的新卦叫做“综卦”,也叫做“反卦”或“覆卦”。比如,屯卦和蒙卦,剥卦和复卦。当然,这种情况很多,属于主要的变化方式。
但是有的卦如乾卦颠倒过来还是乾卦,则采用“变”的方法,把阳爻变成阴爻,就得到了坤卦。类似的还有:颐卦和大过卦,坎卦和离卦,中孚卦和小过卦。这种将原卦阴阳爻互换所得到的新卦叫做“错卦”,也叫做“对卦”或“旁通卦”。
有些卦的“错卦”便是其“综卦”,“综卦”也是其“错卦”,如泰卦和否卦,随卦和蛊卦,渐卦与归妹卦,既济卦和未济卦。
E)卦辞与爻辞
伏羲所创的《易》本来是只有符号而没有文字的,周文王重新推演出后天八卦和后天六十四卦,并给六十四卦的每一卦撰写了卦辞和爻辞。
比如《易经》的第一句话,是“乾,元亨利贞”。乾,是卦名;元亨利贞,就是卦辞。曾仕强教授认为:“卦辞就是解释为什么要取这个卦名的。”
除了卦辞,还有爻辞。爻辞是说明每一爻的。《易经》的每一卦都有一句卦辞和六爻的爻辞,而唯独乾、坤两卦分别多出“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和“用六:利永贞”这两句。
爻辞前面还有爻的次序用字,阴爻叫做“六”,阳爻叫做“九”,其位次从下到上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比如,乾卦对应的次序用字依次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本期参考资料:
1.《庄子·天下篇》,庄子
2.《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王东岳
3.《太极图说》,周敦颐
4.《朱子语类·读易纲领》,朱熹
5.《桃花扇》,孔尚任
6.《周易浅述》,陈梦雷
7.《易经与人生》,傅佩荣
8.《易经的奥秘》,曾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