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的故事是假的。
这个故事假得不得了。
故事主要来源于《史记·赵世家》。
大致故事脉络是这样:
晋景公三年(前年),晋国大权臣屠岸贾不经晋景公允许,突然向赵氏发难,指挥军队围攻赵氏居住的下宫,将赵氏满门抄斩。
不过,有三个人躲过此劫,侥幸活了下来。
他们分别是赵朔的夫人、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好友程婴。
让人惊喜的是,赵朔夫人已经有孕在身,由于她是晋成公之姊,得以躲入了晋宫,几个月后,顺利分娩,生下了儿子赵武。
屠岸贾耳目灵通,杀气腾腾地带兵进宫搜杀赵武,誓要斩草除根。
晋景公不敢阻拦,任由屠岸贾摆布。
赵朔夫人毫无办法,只好听天由命,把赵武塞入裙内,夹在胯下,一个劲地祷告说:“如果天要灭赵氏,你就放声地哭吧,如果天不想灭赵氏,你就一声都不要哭。”
老天保佑,赵武一声也没哭。
屠岸贾一无所获,认为婴儿已经被转移,便沿着宫门向城外搜去。
情况紧急,公孙杵臼找程婴商议对策,他对程婴说:“抚育这个孤儿与赴死,哪件事难?”
程婴答:“赴死易,抚孤儿难。”
公孙杵臼就说:“那请你承担艰难的事,我选择容易的,我去赴死。”
他找来一个婴儿,让程婴充当叛徒,向屠岸贾告密。
屠岸贾赏了千两黄金给了程婴,把公孙杵臼和那个无辜的婴儿斩杀了。
晋景公十五年,隐姓埋名的赵武长大。他父亲赵朔的好友韩厥找了个机会,向晋景公索还了赵氏的封地。不久,赵武执掌了军权,率军攻打了屠岸贾,灭了屠岸贾一族,报仇雪恨。
程婴看到赵武已经光复了赵家基业,为了酬答公孙杵臼,毅然自杀了。
整个故事非常震撼人心。
蒙元灭宋,偏偏宋王室自认是春秋晋国赵氏的后裔,因此,“赵氏孤儿”在故事在元初悄然兴起,并得到了具有反元复宋民族意识的海量百姓的追捧。
其中,以元人纪君祥的《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赵氏孤儿》)最为卖座,成为了与《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悲剧。
但是,《史记·赵世家》里“赵氏孤儿”的故事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史记·赵世家》对赵简子以前赵氏先祖中衍至简子之父赵景叔这二十多代人的记述,基本都是一笔带过,唯独在“赵氏孤儿”这一段,陡然奇峰突起,材料丰瞻,叙事绘声绘色,让人生疑。
其次,“赵氏孤儿”故事里的第一反派屠岸贾,只出现在《赵世家》《韩世家》中,《晋世家》和《左传》根本没有这个人的记载。这非常不合情理。按照故事里说的,连晋景公都怕他。但《左传》及《晋世家》对这个人不置一词,根本说不通。
再次,“赵氏孤儿”故事里的两大主角公孙杵臼和程婴仅仅出现在《赵世家》中,而且出现没头没脑,消失也非常仓猝。并且,对这两个人的身份交待得也自相矛盾——先是说公孙杵臼为赵朔的门客,而程婴是赵朔的友人。而在故事结尾,程婴自杀时,他声称是为了酬答赵朔的父亲赵盾和好友公孙臼杵,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又再次,说赵朔夫人是晋成公之姊,就意味着她是晋文公之女。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里面记载:赵衰所妻乃文公女。要知道,赵衰是赵朔的爷爷,即他们祖孙共娶了一对姊妹花,成何体统?!
另外,《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惨遭灭门的时候是晋景公三年(前年),但查《国语·晋语九》可知,赵朔是死于鲁成公二年(晋景公十一年,前年)之前。而据《左传》鲁成公十年(晋景公十九年,前年)记载,赵同、赵括是在鲁成公八年(晋景公十七年)被晋景公所杀。即“赵氏族诛事件”,应该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前年)。并且,赵朔、赵同、赵括等兄弟不是同时死亡的。
还有,根据《国语·晋语九》记载,晋景公十七年(前年),赵朔夫人入晋宫避难时,是带着赵武一起入宫的。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毕竟,赵武的父亲赵朔是在晋景公十一年(前年)前死亡的,世间不存在在母亲腹中孕育了六七年的“遗腹子”。
由于晋景公在位时间只有十九年,按照《左传》里面有韩厥请晋景公恢复赵氏封地的记载,那么,赵武复立时间应该就在晋景公十九年(前年)。
最后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是:《春秋左传注疏》记载:赵武之孙赵简子曾击败邯郸大夫赵午。这个赵午为赵氏另一支族赵穿的子孙。
由此可知:赵武绝对不是什么“赵氏孤儿”。
现代很多史家认为,“赵氏族诛”的范围仅限于赵同、赵括两个支族,赵婴齐一支应该没受到株连;赵朔、赵武这一支也未受波及。即公孙杵臼和程婴那些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情节属于虚构,“赵氏孤儿”的故事属于编造——但不一定是司马迁的原创,很可能是司马迁取材于各种民间传说。
不过,赵同、赵括两个支族的确是遭到了惨祸。
赵武复立主要是得到了韩厥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