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桃花扇》从康熙三十八年三易稿而成,并搬演上舞台后,就引起了极大的影响。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对《桃花扇》的讨论与欣赏一直都不曾停止过,因此关于《桃花扇》的诗词也数量极多,从袁行云的统计数目就可以显示出《桃花扇》在清代之流行程度,诗集中有《桃花扇题词》的有四十几人,在上文引用中未一一列出。
袁行云还提到,关于《桃花扇》的咏剧诗所作数量最多的为罗天阊,一人就作了一百一十六首,几乎可以成为一个专集。其次为黄体正,作了四十四首,分咏每齣。从这些咏剧诗、词、题词、跋语,我们就可以发现与孔尚任同时代的人及其后人是如何看待《桃花扇》的,《桃花扇》在他们心中究竟是如何与南明历史有着何种关联。
一、康熙年间对于《桃花扇》的接受
在《桃花扇本末》中,孔尚任提到自己的创作过程,说在写作过程中,他的朋友田雯每次来京,“每见必握手索览”,在朋友的鼓励之下,最终将《桃花扇》完稿。可见当时孔尚任的朋友们对这个作品,已经心有所知,前文也提到过,康熙年间的刊本上就已有题词、跋语,每折之中也有句批和总批,这些都是友人们借读《桃花扇》后写下的。
但孔尚任通通记录刊刻,认为这些评论都非常契合自己的心意。而“至于投诗赠歌,充盈箧笥,美且不胜收矣,俟录专集。”可见与孔尚任同时代之人对《桃花扇》所写之事,所发之感还是深有感触的。在《桃花扇》面世之后,依稀有遗老在世,也有孔尚任之官场同僚,他们对《桃花扇》之搬演都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于明朝遗老而言,《桃花扇》中所记之事,不少都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因此观剧时,颇多感慨。孔尚任在记《桃花扇》之演出盛况时,就写到:“然笙歌靡丽之中,或有掩袂独坐者,则故臣遗老也;灯地酒阑,唏墟而散。”这一段就是专门记载故臣遗老们观剧之后的反应,对于剧中所演之故事,必定能勾起他们的故国之情。
引得他们掩袂唏嘘。至于遗老们关于《桃花扇》观剧的诗词,暂未得见。但从孔尚任的这番记载,也颇能将他们的心境窥得一二。除却遗老外,在康熙年间的刊本上收集的都是与孔尚任有往来之人,其中不少是清朝官员。这些已经对清朝的合法性表示认同的官员和读书人在咏剧诗中,对《桃花扇》也都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康熙四十七年刊印的《桃花扇》版本中,收录有序、跋文、题词。纵观之,有对孔尚任之创作主旨表示认同的,也有对孔尚任的春秋笔法表示赞赏的。对与孔尚任同时代的人来说,体认由朝代更迭带来的兴亡之感并不困难。田雯就是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提到的少司农田纶霞,时为户部侍郎,号山蕕子,与孔尚任交好。
这种因《桃花扇》而带来的国家兴亡之遗恨,在当时人的感受中非常普遍。还有朱永龄的题词,这些题辞中,都表达出了《桃花扇》中所体现的兴亡之感而带来的“悽音楚调,声似回澜”之感受。同时孔尚任在小引中也写到创作《桃花扇》之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知前朝亡于何处,以为今日惩创人心之用。
因此在题词中,也都出现了南明消亡之因的探讨。如“福王少小风流惯,不爱江山爱美人。”讲的就是福王昏庸,再如与孔尚任相交甚笃的王特选,也有题辞,较详细地论述了由《桃花扇》而带来的对南朝灭亡之因的思考。
二、雍乾以降对于《桃花扇》的接受
康熙五十七年,孔尚任逝于阙里老家,这位剧坛巨星虽然陨落,但《桃花扇》的魅力依旧,引得文人们继续评点。与《桃花扇》相关的诗词作品很多,自雍乾以降,感慨兴亡盛衰的作品始终都存在,如“好比东京孟元老,梦华一录感兴亡”、“百二江山成废壘,都将闲话付渔樵”都是在感慨盛衰更迭,物移事变。
再如“赖有菰芦遗老在,暗将清泪滴铜驼”、“试按红牙歌法曲,清樽银烛不胜愁”都是在抒发阅读《桃花扇》后,带来的一种悲戚感。除了这种抒发自身感情体验的诗句之外,对《桃花扇》中的本事进行细致解读的诗越来越多,如茹纶常的十首咏剧诗就细致的解析了《桃花扇》中的人物和事件。
这十首诗将《桃花扇》中的人物角色都作了具体的分析,同时对剧中的历史事件、题材内容都有具体的考证。如果说《桃花扇》面世之时,相距南明灭亡还未远,因此根据剧作而分析亡国之因是当时有益于新朝社稷的,到了此时,文人们则转向